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 American than”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 Chinesethan”,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
2、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关键词:专名 隐喻 转喻 概念整合 国家修辞学 在传统语法中,专有名词或专名被视为名词的次类,主要包含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往往不受数量词限定,用法比普通名词更加固定,在特定的语境下也会转化为普通名词。在国外,传统语法集大成之作Quirk et.al探究了在某些情况下专有名词可以加上复数标记、冠词、限定词和修饰词等特殊用法。不过,他们并没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比如:aShakespeare(an author I ike Shakespeare)是隐喻的用法,而his new Shakespeare(hiscopy of the works of Shakes
3、peare)则属于转喻,即“作者代表作品”(AUTHOR xxxxS)。 一、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常常关注一些非典型的语言现象,因此专名也成为其中一个重点话题。在国外,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专有名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基本集中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涉及的理論包括转喻、隐喻、概念整合等,研究人员多数来自欧洲认知语言学界。早在1987年,概念隐喻理论创始人之一Lakoff研究了人名的转喻用法,即所谓的“names as paragons”(人名作为模范)的现象,即“某一个体或一些个体,代表了理想成员或其对立面”。比如Babe Ruth是美国棒球运动的“模范”,所以会出现类似“aregular Ba
4、be Ruth”的非常规用法。西班牙学者Barcelona探讨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间的互相转化,并且认为Lakoff的“人名作为模范”背后的机制是转喻;之后他又深入研究了“模范”人名的不规则语法行为背后的机制,认为该构式由两个转喻过程所导致:1.“模范”的社会转喻模式使得其一般属性被所有范畴成员所共享;2.“模范”通过转喻代指范畴。比如,莎士比亚作为大文豪的特征为所有大文学家所共享,因此“莎士比亚”可以转指“所有大文豪”。这样,“a real Shakespeare”就可以用来描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此外,Markert&Nissim通过语料库研究法,证实了机构名称的转喻主要存在指代“成员”
5、“设施”“指数”等用法。 Brdar&Brdar-Szab6的两篇论文扩大了转喻在专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两位学者分析了构式“Det-5Xpersonal name+of Y”,这里的人名还是属于Lakoff意义上的“模范”,但是他们认为该构式除了体现转喻机制,还有隐喻在起作用,比如:“Humboidt is the Shakespeareof travelers-as much superior in genius toother travelers as Shakespeare to otherpoets.”(洪堡特是旅行家中的莎士比亚)既运用了转喻也运用了隐喻。之后,两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
6、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等四种语言中地点名称的转喻和非转喻用法,主要以“THE xxxx FOR xxxxENT”(首都代指政府)为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Berberovid将视野投向了“the X ofY”构式,其中“X”是人名,而“Y”是时间周期。比如,标题中的“the Michael Jackson of today”(今日的迈克尔杰克逊)等。虽然她沿袭了前面几位认知语言学家的转喻研究法,但使用了更具体的转喻次类“ENTITY FOR ACTIVE ZONE”(实体代指活动区),并且认为Brdar&Brdar-Szabo的研究对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实体代指活动区”的转喻。 至于隐喻
7、与专名的结合研究,新加坡学者Lionel Wee探讨了人名的隐喻性用法,认为该语言现象更符合隐喻的类内包模式(class-inclusion model)而非照应模式(correspondence model)。当然,其使用的著名篮球运动员Allen Iverson(艾弗森)等例证,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之后,Berberovid深化了之前的“the X ofY”构式研究,将“Y”的范围拓展到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体育、音乐以及各种不同物体、概念、地点,并且将一系列连续的转喻与隐喻映射作为这种构式的认知机制。而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概念整合也同样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Be
8、rberovid&Dzanid的新作借此分析了人名的比喻意义,有趣的是竟然使用了鲁迅作为一个例证,即“Lu Xun is revered as the Chinese Gorki.”(鲁迅被视作中国的高尔基。)然而,概念整合理论不只是体现在句子层面,这两位学者的所有例证基本上都是句子。 国内从认知角度研究专名的成果主要是专名的普通化或意义泛化,采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是转喻与隐喻、认知语法。因为专名和专有名词语义一致,为了避免遗漏,我们在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时,采用了交替检索关键词“专名”或“专有名词”,其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普通化”“泛化”“隐喻”“转喻”“认知”“概念整合”等。截止20XX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语言学 视角 专名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