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学常识.docx
《第四章-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文学常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文学常识第四章,文学常识 考点解读 中考语文对文学常识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范围是: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文化典籍、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等。 考点:1.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主要考查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课内的考查点以名作家及其作品为主;课外的考查点主要以考查四大名著为主,也涉及外国名著。2.考查考生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把握情况,其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文学)为重点。 题型及分值: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图表卡片题、连线题、简答题等题型,还有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等开放性题型以及对联、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考查题型。分值在2-6分之间。 命题
2、特点:从单一的常识性考查趋向于综合性、应用性考查。多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考查。表面上考的是知识,实际上是通过对文学知识的考查,提高考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命题方式有:1.对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多结合诗文名句的积累运用来考查。2.作家、作品、内容、人物的搭配与判断多以填空题、选择题形式考查。3.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的考查频繁。考查越来越深入到对小说具体情节、人物等的掌握与评价;用填空或问答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是近年来常见的命题方式。它既可以考查作品、人物、情节,还可以从考生的感想、体会的角度来反馈对名著的了解情况。答案可
3、以是唯一的,也可以各抒己见。今后一段时间,这类题型仍是中考语文的热点。4.根据提示概括相关内容,完成题目;结合某一诗人的诗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简要评价。5.课外知识的拓展。图表卡片式是考查名著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图表可以考查多部名著知识,也可以反馈考生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考查角度较广。在课改背景下,有望成为今后几年中考语文的一大热点。 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的识记与复习训练应以课本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中的作家作品为重点,以中外文学的发展史为线索,以“重要”为标准,识记一些重要的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2.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
4、诗歌。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其特点是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2)散文。古代把韵文以外的文章统称为散文,现在散文的概念与之不同,它除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外,还有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等,这些都归于此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4)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通常讲的戏剧实际上是文学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的底本,也称为“脚本”。 3.古代特殊的文学体裁。初中课文涉及的有:表(如出师表)、说
5、(如马说)、记(如醉翁亭记)、铭(如陋室铭)、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赋(如赤壁赋)等。 二、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常识 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上起诗经,下至清朝末年,以先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为重点。先秦主要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汉、魏、晋有司马迁、曹操、诸葛亮、陶渊明等及其作品。唐宋有诗(王勃、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的诗作)、词(李煜、晏殊、李清照、苏轼、辛弃疾、范仲淹等的词作)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明清有宋濂等的散文和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等的小说。 2.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指“五四”运动以来鲁迅、冰心、茅盾、叶圣陶
6、、郭沫若、老舍、朱自清、魏巍、闻一多、艾青、杨朔、贺敬之、余光中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和课文选文。 3.外国重要作家、作品。课文所涉及的外国作家主要有:英国的莎士比亚、培根,法国的都德、莫泊桑、布封,丹麦的安徒生,俄国的普希金、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美国的欧亨利、海伦凯勒等。 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文学名著 诗歌散文作品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长篇文学名著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记小说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四、文化常识 主要包括古代的称谓、官职、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古
7、代地理、天文历法、科举等方面的常识。对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文化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常识要了解并熟知。如称谓中的尊称(如:子、夫子、令尊)、谦称(如:鄙人、不才)、年龄称谓(如:垂髫、弱冠、古稀)等;天文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星宿(如:天狼、北斗、文曲星)、月亮的别称(如:玉盘、玉兔、婵娟);古代地理中的山水、阴阳、江河、中国、中原、九州、四海、五岳、江东、山东等;风俗礼仪中的春节、元宵、七夕、中秋、重阳、十二生肖、祭祀、牺牲、再拜、弱冠礼、讳称等;科举制度中的状元、中举、落榜、乡试、殿试等;文史典籍中的四书五经、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史书编写体例等。 技巧点拔 一、把握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的设题原则。注意
8、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角度设置考题,不要求考生凭孤立的记忆和背诵再现这些知识;注意控制难度,避免考生对超出其认知水平的内容和课文结论性的意见进行死记硬背;注意导向,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感受性、鉴赏性、评价性的试题。 二、针对设题原则,在平时学习中不孤立记忆,不死记硬背,不只背不写。掌握一些方法,充分驾驭中考,不至于在这一知识点上丢分,下面介绍记忆和解答文学常识的几种方法。 1.分类比较辨识法。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联的作家放在一起比较朝代、国别、作品、课文选作。 2.网络法。针对一个作家,可通过“名字篇名名句”的罗列,形成一个知识
9、网,对作品多的作家,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要进行记忆加以归纳。 3.列表法。针对一些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朝代、集名、篇名、佳句等。这是常用的方法。按照文学史的不同分期,把初中阶段的作家分类整理,以史为线索,作家作品是这条线上的一颗颗耀眼的珍珠。这样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同时,初步了解了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收到整体记忆的效果。 4.排除法。依据题目要求,逐一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即去伪存真。 5.关联法。根据题目要求,由此及彼,把相关联的著作、文章、文学知识串联起来。 6.读书笔记。这是针对名著的考查方法,在课外阅读时不能只看不写,不能只读情节而不注意人物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文学 常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