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2、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
3、)、一步、一庹(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
4、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
5、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
6、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7、。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
8、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
9、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
10、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725=(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教案篇3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第一课时:找规律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
11、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
12、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
13、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
14、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小学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