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doc





《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校园欺凌的调查报告 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以下为你整理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表现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据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刘文利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园欺凌可以分成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两类,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言语欺凌(公开嘲笑、恐吓、威胁等)和身体欺凌(推、打、性侵害、死亡威胁等)两种,间接欺凌主要包括关系欺凌(传播谣言、社会孤立)和网络欺凌(歧视性短信、电子邮件和微信等)两种(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怎么做,人民教育2016年第11期)。 6月13日
2、,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各学校都组织学习,并在校园内开展了排查工作。为提高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让家长正确认识校园暴力,识别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前一阶段开展的第21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局开展了校园欺凌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学生的性别、学校位置等进行调查,并特别关注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情况。我市有效参加调研总人数为35917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情况见表1。 1、我市校园欺凌的总体情况 我市参加调研的有效人数为 35917人,在
3、回答“你曾在学校受到过欺负吗?”这一问题时,有27941人选择“没有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为 77.79%;有6750人选择“偶尔被欺负过”的人数比例,比例为18.79%;有1226人选择“经常被欺负”,比例为 3.41%。具体数据如图1: 图1 从有效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中校园欺凌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们罗列了常见的10项校园暴力主要行为,被选择最多的选项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选择人数:29786人,占比82.93%;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和威胁、恐吓同学等两项,选择人数分别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81.8
4、7%和80.48%。具体数据见图2和表2。 图2 校园暴力行为比例前5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年级段同学在进行“你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中选择一致,选择最多的3项分别为威胁、恐吓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4.75%,4-6年级学生中占23.28%,初中学生中占23.18%,高中学生中占9.25%);同学间发生肢体冲突,如故意冲撞、打架(1-3年级学生中占25.29%,4-6年级学生中占23.98%,初中学生中占23.54%,高中学生中占9.03%);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1-3年级学生中占25.77%,4-6年级学生中占24.26%,初中学生中占23.89%,高中学生中占8.97%)。
5、其中不同点在于,1-6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高中同学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威胁、恐吓同学”。要注意的是,出现了新情况: 校园欺凌也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欺凌经自媒体的传播,会造成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且第二次伤害远大于第一次伤害。在“你遭受过怎样的欺负”选项中,“被当众辱骂、殴打”和“被作弄、取笑、起外号等”被选择为最多的两项。具体数据见图3。 图3 各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多发形式选择分布 3、我市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1)校园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较高。 被欺负学生群体对“你被什么样的人欺负?(多选)”的回答中,有6324人选择“同年级学生”,占比79.2
6、9%;有1929人选择“高年级学生”,占比24.19%。具体数据见图4及表4。 图4 欺凌来源柱状统计 图5 欺凌者选择对象统计 从欺凌者角度看,选择“同年级同学”的有2985人,占比82.37%,远高于选择“低年级同学”的603人和16.64%。 从图4、表4与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欺凌在同年级学生中发生的比例要远高于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发生的比例。 (2)校园欺凌有相对密集的年级段。 在选择“经常被欺负”的各年级人群中,4-6年级人数最多,有489人,占比1.36%;其次是1-3年级,有340人,占比0.95%。在选择“偶尔被欺负”的各类人群中,是1-3年级最多,有2691人,占比7.4
7、9%;其次4-6年级,有2398人,占比6.68%。具体数据见表4。 从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属于欺凌现象高发期,尤其是4-6年级阶段,无论是受欺凌还是欺凌,相关数据都处于高位。 (3)校园欺凌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别。 在回答“在学校经常被欺负”的选项时,有2.21%的男生选择,高于女生的1.21%;选择“偶尔被欺负”的男生占比10.97%,女生占比7.83;选择“经常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1.14%,女生占比0.57%;选择“偶尔欺负同学”的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3.02%。具体数据见表7。 从表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中发生的校园欺凌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经常欺负同学”
8、和“偶尔欺负同学”两项比例相加,达到3.59%,说明女生的攻击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园欺凌与学生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联系。 生活环境熟悉与否,与校园欺凌现象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关联。经过调查,因为父母外出而成为留守学生与跟随父母而外迁就读的学生遭遇到的校园欺凌现象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具体调查数据见表8。 表8的数据表明,无论是被动受欺负,还是主动欺负他人,随迁学生的各项数值都比留守学生要高。这说明,随迁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较大,受到的挑战也更多(经常被欺负和偶尔被欺负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2%和1.18%);面对困境,他们也采取了更为攻击性的行为(经常欺负同学和偶尔欺负
9、同学分别比留守学生高出0.01%和0.38%)。 (5)我市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较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4118人、占比94.99%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报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全市有32013人、占比89.01%的学生选择“立即报告老师、找保安或报警”,有2298人、占比6.40%的学生选择“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学让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有19738人、占比54.95%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告知老师”,有15310人、占比42.63%的学生选择“不去参加并劝
10、说同学也不要去”。具体统计数据见表9。 表10、表11则显示,无论是从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来看,还是从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来看,我市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容忍度都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但校园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认为产生原因中涉及校园的最高排第五和第六位,认为“问题学生”的帽子增加了学生的叛逆心理(20551人,占比57.22%);认为“学校管理松懈,重智轻德,不重视法制教育”有20323人,占比56.58%。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家族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暴力影响” (24286人,占比67.62%)、“暴力影
11、视或游戏的影响”(23895人,占比66.53%)、“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23824人,占比66.33%)和“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23764人,占比66.17%)。相关数据见表12。 根据本次对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及平时对教师的访谈,校园欺凌大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负面影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尚幼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比较深刻的影响。过去大量的实例证明,孩子的行为是自己父母行为的镜像。家庭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攻击性行为带到学校中来。这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更为明显。这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次调研中发现,排名第一的“
12、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或家庭暴力影响”与排名第四的“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相关。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来也非常困难。 对于随迁学生来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父母生存的艰辛。这样的生存环境,既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更多选择退让,又使他们在反抗暴力时迸发出更大的破坏性。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园 欺凌 调查报告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