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夫”三个生字,读准字音,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夫”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情景引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作者韩非及著作韩非子3、会认“吾、弗、夫”三个生字,读准字音,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4、学会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喜欢成语故事吗?你能随口说出哪些成语?2、游戏“看图猜成语”(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从刚才的几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二、了解寓言:
3、1、寓言故事用比喻性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2、读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对寓言的评价,看寓言是多么的神奇呀!3、寓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自相矛盾就是其中之一。简介作者韩非及著作韩非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请孩子们看图,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2、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翻开语文书第84页。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自相矛盾是以小古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小古文
4、?你知道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呢?朗读课文,初知大意揣摩字词,理解文意。 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4、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了解课文大意。请同学们看朗读要求: 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停顿符号,知道读古诗词的停顿原则不破词。 5、听老师范读课文,想想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 6、随文识字:鬻、吾、弗、夫,回顾常用识字方法“加一加”“加偏旁识形声字”。特别强调“夫”在文言文中作句首发语词,读“f”。 7、请同学们再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说说怎样才能把文言文读好呢?读文言文速度要适当放慢; 停顿要得当。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请同学们试着像老师这样再朗读一遍课
5、文。 8、初读课文后,你是否了解这则小古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四、写字教学: 1、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四个会写字:矛、盾、誉、吾。 2、请同学们观察四个会写字的结构,说说在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数数笔画。 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写这四个字,每字两遍。写字前先调整自己的坐姿:头正、肩平、臂开、足安,一尺、一拳、一寸。 4、孩子们,写完了吗?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结合五点评价标准,评一评自己的字。 写字姿势正确能按笔顺写字写的字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正确,无错字讲究提顿、转折,写出笔锋五、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知道
6、了如何读好文言文,并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读能了课文,还简单地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子曰:“温故而知新”。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自相矛盾熟读成诵,再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七、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朗读课文,初知大意揣摩字词,理解文意。 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结合字词,理解文意,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吗?让我们按老师上节课教给的方法,一起来
7、读读,看谁读得更有韵味。 二、揣摩字词,理解文意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楚人)3、楚国的集市是人来人往。瞧,路边有个楚国人,他在干什么呢?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鬻”是“卖”的意思。 “者”呢?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句中“者”的意思“的人”。那这个句子中是不是也可以像这们理解呢?对!整个句子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使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借助注释和已有经验是理解文言词句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4、都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们来听听,这个楚国人是怎
8、样夸自己的盾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第一人称“我”的意思,文言文中还有许多表示第一个称的词,如:予、余、我、朕“莫”“不”的意思“陷”在这里并不是“陷阱”“缺陷”或“陷害”的意思,而是“刺破”的意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 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猜猜“誉”的意思是什么呢?(夸耀)夸耀什么呢?夸耀他的盾。所以结合下文,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之”的意思是“它,代指盾”。原来理解文言字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之”,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不同,所以在我们文言文中
9、相同的字或许有不同的意思或不同的用法。 解决了句子中的难字,你来说说整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楚人是在夸耀他的盾,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这句话吧!照此说来,这是一面坚不可摧的盾,只要一盾在手,便可高枕无忧了。 5、正当有人想以高价买下这坚不可摧的盾时,那楚人又大声吆喝起来了: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其”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在这里是“他的,代楚国人”你能根据刚才老师教给的方法,说出这个句子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读出“夸耀”的语气。 照此说来,楚国人手里是一件无坚不摧的矛啰,只要一矛在手,便可天下无敌。 6、演一演: 来吧,孩子们
10、,让我们站起身来,一手握矛,一手持盾,都来吆喝两嗓子吧!请同学们看,老师读其余的话,你们吆喝黑体部分。看谁的吆喝招来的顾客多。孩子们,都起身准备好了吗?握紧手中的矛和盾,我们开始了只见楚人一手握矛,一手持盾,站在路边。他扬了扬手中的盾,大声吆喝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挥挥手中的矛,夸耀起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楚人吆喝得更卖力了:“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7、此时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不慌不忙地捊着胡须,问道: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 “子”表示第二人称“你”,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汝、尔”等表示“你”“
11、何如”意思是“怎么样”提示语“或曰”中的“或”是或者的意思吗?不是,是指“有的人”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单个词的意思,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吧!是呀,用无坚不摧的矛去刺坚不可摧的盾,到底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太有意思了。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边读边体会这问中的深意吧!8、面对路人的质问,楚人究竟是如何应对的呢?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指“那个人”那个楚国人。 “弗”不的意思。 “应”回答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那个人回答不上来。 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楚国人当时的窘态呢?(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张口结舌、瞠目结舌)9、被当众问得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多尴尬呀!多没面子呀!老师想问的是:那个人为什么回答
12、不上来呢?“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楚人曾夸下海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面对质问时,楚人维护自己的盾坚不可摧的说法吧,那无坚不摧的矛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楚人想要保全自己的矛无坚不摧的说法吧,那坚不可摧的盾的说法就不复存在。因为他的两种说法本身就相互抵触,不切实际。以致于不能自圆其说,而无言以对,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局面。)10、孩子们,故事讲完了。但我们的课文并没有完。我们来听听大思想家韩非是如何评价的吧!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什么都刺不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又怎
13、么能同时出现在楚人手里呢?三、细读课文,领悟道理1、通过这个故事,韩非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孩子们想想: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要言过其实,否则将不能自圆其说。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2、孩子们,你有过自相矛盾的经历吗?把你在生活见到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给你身边的人说说吧。 3、学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以后,你可以怎样委婉地劝说他们呢?四、结语: 孩子们,怎么样?寓言有趣吧!以生动活泼的故事道出一个意味深长、严肃认真的哲理。真神奇!更为神奇的是,寄深刻的道理于生动的故事,这一切都蕴含在本课那短短的七十一个字里,内涵多么丰富啊!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智慧!在他们的典籍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寓言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文言版狐假虎威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来读读。请家人与你一起表演今天的故事,与家人们一起去领悟寓言中深刻的哲理吧!五、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吾盾之坚,吾矛之利,物莫能陷也。 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于物无不陷也。 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