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
2、,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
3、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
4、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5、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
6、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
7、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
8、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
9、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
10、、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第2、3小节,、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
11、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
12、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13、(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14、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 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4 育才学校 邓艳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目标解析: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
15、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
16、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7、(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
18、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 ) 2580、590、( )、(
19、)、620 3( )、900、800、700、600、( )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
20、,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
21、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出示课件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
22、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
23、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24、?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
25、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出示课件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九、作业 1、感情朗读全文 2、课外找找延安的资料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