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
2、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褒禅山(bushn,即华山)亦谓
3、之华山() B、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D、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 F、何可胜(sheng,完全,尽)道也哉() G、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 H、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顿是正确的?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E、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F、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
4、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
5、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
6、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五、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
7、四五段 (一)补充解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
9、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作业: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2 1、积累重点文言词
10、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本文它一篇游记。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
11、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及背景 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
12、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 2、指名两学生 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 褒bo禅山 华hu山 庐冢(zhng) 有穴(xu)窈(yo)然 怠(di) 咎(ji) 好游(ho) 仆(p)碑 无物以相(xing)之 深父(f) 3、疏通文意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解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当然你们可以在翻译之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具体步骤:(1)先给
13、学生三分钟时间,译读课文,并圈出疑难字词。 (2)分组译读课文,教师及时予以点评和鼓励。 4、自读,理清思路(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三、(5):记叙结尾,补叙同游者 5、画出直接表现观点的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四、归纳文言知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14、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有何作用? 教学预设:交代了游山的踪迹。 2、 研读第二段 (1)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
15、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教学预设: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
16、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那么游洞后,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在这一段里,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追问: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3)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志”的
17、重要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力”的重要性;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说明“物”的重要性;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 -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 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 -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归纳 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
18、学习谈一下。 (4)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4、研读第五段 (1)齐读第四段 “父”字读作“f” (2)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
19、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如小石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三、探究拓展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提示: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教学预设: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教学预设:本文把游山_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拓展:态度决定成败
20、也谈“尽吾志” (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