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墟的召唤》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词: 远瀛(yng)观甲胄(zhu)充塞(s)碣(ji)石嗫(ni)嚅(r)迤逦(yl)窸窣(xs) 2、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
2、: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 1、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2、(没有条件的可以由废墟的认识引入)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废墟的映像?(9。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自
3、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三、深入探讨;
4、 1、课文对废墟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怎样的情,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 (2)“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5、(3)“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似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逼真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废墟的召唤教案4相关内容: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教案1茶馆同步练习小男孩教案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行路难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阅读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练习查看更多九年级语文教案 (4)“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
6、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重点句子理解: 1、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它不仅表现了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3、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抒发内心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4、“我
7、”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六、拓展延伸: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
8、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请同学们谈谈在当今时代,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怎么尽责。 废墟的召唤教案2 .课外古诗背诵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ku):1广阔。如:廓落。2扩展,扩大。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如:耳廓。本文取此义。 藻(zo):1藻
9、类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如:辞藻。 瀛(yng):大海。如:瀛海。 胄(zh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义。 观:1(gun)观看。如:坐井观天。景象或样子。如:奇观。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悲观。2.(gun)道教的庙宇。本文取此义。 嗫嚅(ni r):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 l):曲折连绵。 窸窣(x s):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zh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10、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 ,那样 。 2宗
11、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13段: 。 2第410段:直抒胸臆,号召 。 3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4第20、21段: 。 (三)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
12、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诠释 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接着连用几个“依然”,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在
13、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当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 2给加粗字词注音。 嗫嚅( )( ) 迤逦( )( ) 方外观( ) 绮辉( ) 废墟的召唤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 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圆明园废墟之类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废墟的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