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案.docx





《克与千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与千克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克与千克教案克与千克教案1 教学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 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 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
2、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 (3) 2瓶矿泉水重约( )。 (4) 7粒黄豆约重( )。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
3、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2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
4、: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
5、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
6、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
7、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8、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
9、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
10、,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
11、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克与千克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
12、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13、(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g表示。(板书: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 (2)
14、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3)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4)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
15、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
16、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五、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4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
17、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书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让我们一起去了
18、解一下吧。(出示课本情境图,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克、千克、吨是什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2猜一猜1克有多重? 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
19、(板书:猜一猜) 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和一颗糖差不多等。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称一称。) (板书:称一称)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
20、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3)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克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