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pptx
《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ppt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眼的调节作用一、眼的调节作用二、眼的集合作用二、眼的集合作用11、调节的定义:人眼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2、调节的机理:当眼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体相对扁平,此为调节休止,又称眼的静止状态。当眼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得以加强,此即眼的调节。3 3、近反射三联运动:、近反射三联运动: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是一联动过程。2(1 1)调节远点:)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至眼物侧主点距离。 静态屈光度:远点距离的倒数。(2 2)调节近点:)调节近
2、点:调节最强时自该近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点距离:调节近点与眼物侧主点距离,以近点至角膜顶点距离。 动态屈光度:近点距离的倒数。(3 3)调节范围:)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的线性范围。(4 4)调节力:)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折光力。 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 / 调节距离(m)3(5 5)调节幅度:)调节幅度: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为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人的年龄相同,调节幅度基本相同。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 -1/远点距离(m)远点距离的倒数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
3、可改变为: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A = P+A = P+(R R) A:调节幅度 R:远点时的屈光力 P:注视近点的屈光力4【例1】 1. 正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1/)=10.00(D)。 2. +2.00D远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00+(+2.00)=12.00(D)。【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5
4、【例例3 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花镜时,所能明视的范围。戴用+2.50D花镜后,如不动用调节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远处自然是仅靠花镜就能看清的最远处,即2.50的倒数,在眼前40cm。而最近点当是在+2.50D花镜基础上又动用了全部调节幅度后:1/(2.50+1.00)=1/3.5028.6(cm)亦即眼前28.640cm是该老者戴用+2.50D花镜后清晰的近视觉范围。6【例例4 4】屈光不正患者,调节幅度为1.00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看起来是清楚的?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
5、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度为1.00D,故为眼前1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1m至无限远。而该患者戴镜后若从阅读区(近用区)视物,则亦如上题所证,其视近物的清晰范围在眼前28.640 cm。故总体来说,戴此双光镜的患者,眼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28.540cm 为其视物清晰范围。本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光镜常有中间距离视觉的模糊。7如果年龄相同不论其静态屈光状态即不论正视眼或非正视眼其调节幅度基本相同但其调节范围、视物时使用的调节力却不相同。8(1 1)调节不全(调节不足)调节不全(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光学 调节 集合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