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1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大常规检查三大常规检查一一.血液常规一检查血液常规一检查二二.尿液常规检查尿液常规检查三三.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一.血液一般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生理变化生理变化1.年龄和性别:新生儿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红细胞明显增高,但两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30岁达高峰.女性儿童也随着年龄增大红细胞增多,13-15岁时到最高值,而后因生理因素而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
2、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性增多.3.剧烈的体力劳动:因氧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4.低气压: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如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均高于正常人.5.怀孕中后期:为适应胎盘血液循环的需要,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病理变化1.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多见于脱水致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2).继发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等.3).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形态学分类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
3、类型形态学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1.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循环环境的损害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红细胞型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2.红系祖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坏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红细胞型3 .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浸润骨髓病性贫血正红细胞型4.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大红细胞型5.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障碍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正或小红细胞型6.血红素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7.珠蛋白合成障碍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小红细胞低色素型红
4、细胞破坏增加1.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棘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正红细胞型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2.红细胞酶缺陷 无氧糖酵解途径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陷等缺乏磷酸戊糖旁路或谷光甘肽代谢所需酶变异溶血性贫血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等正红细胞型3.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同上“珠蛋白合成障碍”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4.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和的输血后溶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正红细胞型5.机械性损伤 创伤性心原性溶血
5、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正红细胞型6.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引起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溶血性蛇毒正红细胞型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7.脾脏内阻留脾功能抗进正红细胞型失血1.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正红细胞型2.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红细胞比积的临床应用增高:大面积烧伤和多种脱水患者减低:多种贫血MCV,MCH和MCHC的临床应用MCV,MCH和MCHC有助于分析患者红细胞形态特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与鉴别诊断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贫血形态学分类类型MCVMCHMCHC病因1
6、.大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类型MCVMCHMCHC病因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正常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多,可达 2010 9/L 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象左移.B).肿瘤性:最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呈类白血病反应.C).见于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严重组织损伤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以及一些病毒
7、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障,某些急性白血病. 还可见于理化损伤,如X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称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强.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象右移:分叶五叶以上超过3%称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2.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急
8、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减少: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3. 单核细胞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心内膜炎, 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 慢粒.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5.嗜碱性粒细胞 慢粒时增高。三.白细胞常见异常形态与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2).空泡3).退行性变以上毒性变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可反应病情的程度,有助于估计疾病的预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检 常规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