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链》语文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项链语文教案项链语文教案1 目标: 1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4 培养学生德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重点: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 玛蒂尔德形象及其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 简介、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2、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1、 口述故事梗概。 玛蒂尔德,一心向往上流社会,在接到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用十年的青春赔了一挂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 2列出情节结构。 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爱慕虚荣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苦不堪言 三、 讨论 a、 这个故事中有两处重要的曲折波澜,谁能说一说? 故事中问,路瓦栽夫人参加晚会大出风头后乐极生悲
3、,丢失了项链;另一处是故事结尾,洛瓦栽夫人经历十年磨难,赔偿了巨额债款后,乃知所丢的项链是假的。 b、 设想一下,假使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以后的情节如何发展,(以课文内容作合乎情理的假设推想,力求符合原小说的主题思想) 路瓦栽夫人第二次又去商店借了更昂贵的首饰,可是因为招摇过市,遭到抢劫,从此落入苦难(同后) 路瓦栽夫人从此在虚荣的道路上陷得更深,每天与丈夫纠缠,要他购买贵重首饰,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最后不得不上法院离婚。 她终于成了一位显贵的情妇,被玩弄后,又遭抛弃,她郁郁寡欢、最终自尽。 c、 再设想一下:路瓦栽夫人在偿还巨额债款后,忽然得知所丢的项链原来是假的,接
4、着她又会怎样? 她震惊过度,发了疯 她回家后自杀了 她老毛病发作,兴致勃勃地用还给她的钱买了高贵的首饰去参加夜会,却又因老又丑而遭冷淡、讥笑 她接受了教训,从此勤俭过日子,生活很美满 这个问题不重要,原作的结尾给人深深回味的余地,妙不可言,硬要说出某一具体的结局,是没有必要的。不具体说出来,使人想得更多。 因为一方面说明原作精湛的艺术,我们的设想往往有续貂之嫌;另一方面,我们的设想,也有原作异曲同工之处,不必妄自菲薄。 四、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完全服从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因此,要读懂小说,就要读懂人物;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习人
5、物形象的塑造。 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二、分析玛蒂尔德形象 提问: A。“失项链”形成了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喜欢什么时期的? 有关玛蒂尔德的评价,文坛一直颇有争议,要求学生对照“练习二”进行讨论。 提示 1形象是发展的,也是丰富的,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天壤之别,但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能割裂。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语文描写。项链在塑造玛蒂尔德形象上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B。师生结合课文共同讨论,问题设计: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义? 这个“也”字告诉我们,她
6、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是“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中享受。 2她为什么“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明确: 因为她“美丽动人”,按照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她具有优越的“出身”和“资本”。 3当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她到底感慨什么? 明确: “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是佣金最廉价的; 小女仆只能做“琐碎家事”,她感慨自己家境的平民化。 4小说中写了她七个“梦想”,怎么辩证看待?“虚荣心”的“虚”是怎么体现的?(要求学生朗读“夜会的日子到了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
7、甜蜜的胜利里”。) 明确: 追求幸福生活本身无可非议,但她不切实际,仅仅只能是“梦想”; 用服饰和项链来掩饰自己; 她“陶醉”的是一种虚假的,稍纵即逝的假相; 一个“逃”字更形象地说明说明她的虚荣心。 5“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可以选择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选择“赔”说明了什么? 明确: 她可以选择骗、偷、逃等方式; 之所以选择“赔”说明了她人格的自尊、诚实。 6“赔项链”使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个飞跃,那么在“借项链”中小说是否有些铺垫? 明确: 她的“梦想”与追求实际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 她并没有利用姿色去沉沦,只是“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 她的“迟疑”说明她对丈夫的了解
8、,表现她的善良; 舞会上她陶醉在所有的人都注视她,说明她希望自己的人格受人尊重。 7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的得益的神情笑了”? 明确: 因为她已经抛弃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她为之自豪。 归纳 玛蒂尔德漂亮 美丽的外表小职员、小书记、寒伧 低微的出身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妄于现状 扭曲的性格诚实、善良、勇于面对困难 可敬的人格 分析:“丢项链”对玛蒂尔德的影响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的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 提问并讨论: 这件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败坏”还是“成全”?十年后她常常“回想”有何感慨? 明确:是
9、“败坏”也是“成全”,她丢失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成全了人格的尊严。联系到小说结尾抖出那串项链是假的,可以认为: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象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三、分析玛蒂尔德悲剧的成因 学生讨论明确:项链包含着许多哲学命题: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等。(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以及路瓦栽及佛莱思节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情节确实看似偶然,但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 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她性格的弱点。 归纳:玛蒂尔德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
10、剧。 四、评析玛蒂尔德形象的意义: (一)提示: 1“文学就是人学”,是艺术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因此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也正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2莫泊桑虽然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受自由主义“纯客观”主张的影响,有时对所描写的事务缺乏明朗的态度,限制了思想的深度,消弱了批判的光芒。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角度去评判。 (二)提问:除了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讽刺,十年艰辛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外,你还怎么看待玛蒂尔德这个形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的提示,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 (三)师生讨论:可预见的要点 对玛蒂尔德的
11、评价 1、错位到复位的女性 2、金钱与人格的较量 3、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 4、对诚实守信的赞扬 5、对英雄气慨的赞扬 五、课后练习:补充心理描写 小说最后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串项链是假的的时候。 项链语文教案2 教学设想 本课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学
12、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 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 (一)导读 1、激发兴趣 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2、目的、方法 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 (二)文本阅读 1、想象、对比 学生在阅读好作品时,一般无法克服“一气呵成”的心理,这种阅读热情应该肯定,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重情节、轻思考无疑是突出的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课件中我有目的的
13、把原文分成四个部分(详情见课件)。学生每读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对下文进行“原创”,否则就无法继续下一部分的阅读。 第一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收到参加上层社会的舞会请帖,她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把借来的丢了,她会怎么办? 第三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再次遇见佛来思节夫人,会发生什么事? 第四部分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是假的,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励下,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接龙”。最终通过自己的“原创”(想象作文)与原著的对比,来感受笔下的人物形象和体会的写作技巧。这里,学生或多或少的收获完全是通过比较而悟出来的,并不是被动的
14、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2、交流、借鉴 阅读完全文后,接着,学生陆续在课件中的留言板上张贴自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第一印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说话环境,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有发言权的局限。这两点提高了学生说话,尤其是说“真话”的积极性。这样,众多的有个性的意见的多元化的撞击,必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在这时适当的“挑拨离间”,引发意见相左的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 为了让人信服,学生就要学会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果感到课件中提供的
15、材料还不能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站外链接或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教师主要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学生在信息流中淹没自己,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借鉴,更要善于创造。 3、协作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留言板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研究的结论,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组,充分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这里的协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教学助手
16、,一起来引导、辅导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拓展阅读 在课件中,我还提供了简爱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的内容简介以及全文阅读的网站链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与简爱、娜拉、爱玛、苔丝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还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持续性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 而教师则要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
17、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项链语文教案3 设想: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多角度探讨主题 1、梳理情节,构成项链式板书。 2、从末节入手,溯源而上,落实对结尾及女主角的形象把握 1)、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探讨 2)、作用 3)、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在玛蒂尔德身上发生? 抓第一、二段细腻的心理描写加以揣摩,如“也”字,如“痛苦”、“梦想” 4)、经历过这样的事后,她怎么样了? 结合真相大白前的几段文字加以讨论,基本归结到从错位到复位,从物质的贫瘠到精神的富有的转变上。 5)讨论一难点和争议点:是否虚荣依然? 她坐窗前怀念的那段描写很有味道,值得咀嚼。就我看,从后文的议论来说,这是人之常情,符合艺术和生活
18、的真实。 3、归纳主题一:人生是多么奇怪啊,成全与败坏尽在一念间 4、发现路瓦栽 1)、再次跳读课文,找其语言、动作诸细节感受这是怎样的男人。 如喝汤时夸张的话语、面对落泪的妻子“惊慌失措”“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可和“怎么啦,你?”比较、如舞会带衣叫车、如镇定面对突发事件、无怨无悔还债 2)、十年后,她会如何评价他?想象发挥。可和十年前比较 3)、 用一两句话写“爱就是” (付出,为了让你爱的人幸福;容忍,包容你爱的人的种种缺陷;责任,撑起一个叫家的地方) 5、归纳主题二:一曲爱的赞歌 6、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假如你为当事人会如何?(逃、离、跳) 但他们选择了还债,而且决然毅然,在他们眼里,
19、什么东西最重要?那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诚信、尊严、信用) 7、|归纳主题三:无价 8、作业 1)、两篇作文,一是续写,二是假如舞会后,项链没丢,情节如何?合理想象。 2)、对下联:一夜风光项链成锁链 板书: 丢 赔 借 爱 项链 人生 识 项链语文教案4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我们来看小说项链,从中寻找答案。 2、介绍 莫泊桑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
20、部游记。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他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小说项链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故事。 3、检查预习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哪些几件事? 二、分析悲剧成因 1、师:同学们在预习感言中都提到了“悲剧”这个词,那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是个悲剧呢? 明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玛蒂尔德其实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子,却因为丢了项链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代价,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不能不说
21、是个悲剧。 2、提问:那么,玛蒂尔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明确:她诚实守信、坚忍顽强、恪守尊严、勇于负责、真实不虚伪。 3、提问:这样一个灵魂深处具备优秀品质的女子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明确:因为虚荣心作祟。 4、思考讨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
22、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 提问: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
23、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 明确: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明确: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 师:正是爱虚荣,使她借项链;又是爱虚荣,使她丢项链,从幸福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
24、。 (4)“赔项链”部分 A、提问:十年的艰辛有没有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明确:第10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说明她没有改悔,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B、思考:玛蒂尔德这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明确:来源于社会,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人的性格源于社会的熏陶。当时,整个社会就是浮华、势力又虚荣的。 C、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虚荣浮华的社会风气? 明确:“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其他人物也爱慕虚荣 路瓦栽先生:她之所以花很大力气弄到那张请柬并且为此“得意扬扬”,是因为晚会的请柬“大家都希望
25、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并且“这是一个好机会”,“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官员”。他的醉心名利、爱慕虚荣是显而易见的。 佛莱思节夫人:她之所以去珠宝店买漂亮的青缎盒子来装假项链,又不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是为了使这挂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看起来像钻石项链,又用这挂假项链来显示富有、抬高身价。她同样爱慕虚荣。 师: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的就是这么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生活于其中的玛蒂尔德又怎能不受其影响呢?这也难怪经历了十年的磨难,她虚荣依旧、痴心不改。 三、总结拓展 1、以一幅对联结束课文 师:玛蒂尔德的悲剧启示我们,切勿贪慕虚荣,否则你就
26、是玛蒂尔德第二。 2、思考:像玛蒂尔德这样因为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的事例还有哪些? 师: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美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就可能发生信念偏执,酿成生活悲剧。 3、讨论: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虚荣心? 明确: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劣环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项链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本课新词。 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感情。 情感教育: 懂得爱心是无价的,它是不需要回报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
27、她(他) 重难点 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审题质疑,引出课文。 说说你所见过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项链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你听说过爱心可以做项链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自由发言,说说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给课文分段。 四、精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从中理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表达的感情。 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克雷斯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2、画出中年人帮助克雷斯的动作的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3、中年人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对此你怎样理解? 快速默读其余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克雷斯以后是怎样做的? 2、最终克雷斯收获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现在请你说说对“爱心项链”的理解。 五、进行小练笔。 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象克雷斯帮助别人的一件事,把它写下来。 指导时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注意: 4、把事情写完整,有头有尾,重点是写经过。 5、加上环境描写,并使之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6、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六、全文 引导学生自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第 23 页 共 2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