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使我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例如:他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
2、,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但有几个又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
3、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代教师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仿佛和伟大的教育大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用心、钻研。用心回顾从教十三年来的得失,用心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用心设计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用心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钻研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4、钻研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钻研当下的各类热点知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习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全书中,无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师的幸福感和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学生,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可见做为一名教师,或者说能否做好一名教师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产生愉悦的感觉,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读书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总
5、是会心潮澎湃,让我崇拜。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教师,也有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让我钦佩。崇拜与钦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在跃跃欲试。反思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距离幸福的教师,还有差距。 从读书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就要把教师的幸福当做教育幸福来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师生之间在知识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最终包装自己的诗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自己很多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必然会给自己带来
6、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而因为自己工作目标的追求卓越,必然让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这样四种合作关系,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都可以享用同一个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 做公正的教师一直是社会、家庭、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师德问题。教师的公正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
7、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当成是塑造教师光辉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与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
8、体要公正。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感觉朴实而真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因为这种爱真挚而深沉且负有社会使命感,成为推动不断自觉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不竭动力,成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源泉,这种爱和社会使命感时刻感染着我,同 时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读这本书籍的我的同行们。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尤其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标准。承诺作到:A.平等地对待学生;B.爱无差等,一视同仁;C.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D.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
9、向全体,点面结合。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公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维课,做“环球旅行”,建议我们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
10、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三、做美丽的教师,培养美丽的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足以说明了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美丽的代言人和传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双重美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
11、养出同样美丽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修养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时候,才具有教育的资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为别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犹在。 古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 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教师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体,有一定的品位,举手投足中始终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美就是教师的精神之美。教师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学生才有
12、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
13、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我们要用阅读来启迪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阅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
14、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结束语: 总之,教育,应当深入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细节,与
15、学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灵的尘垢,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丽动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无比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爱教育,为之享受快乐。 我读到了迷人的教育风景,体验了动人的教育情感,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青少年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一文让中国教育界为之震惊,在中日夏令营中,中国与日本两国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现,让人们对日本人留下
16、的那句“难听”的话记忆犹新“你们的下一代不是我们日本人的对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草原,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当年草原英雄姐妹龙梅、王荣放牧过的乌兰察布盟,年龄在1116岁的中日少年根据要求人人负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个过程中,便发生了这样一些情景:刚上路时,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装满了仪器和野营用具,而中国孩子的背包里只装点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请求别人支援;野炊时,插着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孩子走一路丢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却把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带走;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生病
17、的孩子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孩子,而中国家长却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车驶过最艰难的路段 孙云晓先生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这场中日两国孩子间的较量,不,是两个民族间的较量,是两个国家教育的较量。它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为了民族未来的强盛和希望,中国的父母们敢不敢让孩子经受风雨的磨砺? 20xx年,孙云晓先生又亲历了一场中日青少年之间真正意义的一次探险,地点是日本境内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这座日本名山几乎没有路,没有一处服务点,就连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随时都会摔倒。孙云晓在亲身体验这种探险后认为,在茂密丛林中跋涉攀援的这14小时,
18、最后靠的早已不是体力,而是意志力。这次孙云晓先生终于看到了中国孩子的胜利,这7名孩子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他们是经得住艰苦环境考验的。他们不仅征服了这座险象环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帮助,团结一心,让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比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少得多。这难怪我们的孩子吗?这次日本野山的较量表明,中国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对手,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磨炼的机会。我国中小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能够离开校门的日子有几天?除了少得可怜的班级卫生值日外,中国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务事。这是因为中国父母虽然没在一起开过“协调会”,但却能说出同样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
19、,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当我们想责怪孩子时,父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促使类人猿向智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智力得到开发。因此,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就是剥夺孩子成才的机会。 一向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志勇,每天放学都要在父亲的汽车修理厂帮忙做杂物。在劳动的过程中,他对机械维修产生了兴趣。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纵的汽车,志勇对读书、学习的兴趣变得浓厚。到了初中三年级,他拥有了一个私人的技术书籍书架,并且不断地补充着新书。在这个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课外阅读占了很重要的地
20、位。这种阅读跟必须识记、背诵和保持在记忆里的那种学习并没有什么联系。这里是一种对创造性劳动的兴趣而激发的阅读。是一种想在双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这种阅读对培养智慧,扩大眼界,特别是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脑力劳动的风格和特点,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阅读能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东西的能力。对待阅读的这种态度,也能运用到对教科书的学习上。 劳动是创造性活动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个少年学生都将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他们从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性活动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人在少年时代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对真理的认识和发现,是跟个人付出的创造力融为一体。他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思
21、考和钻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奥秘。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学识更重要。”而想象的灵感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劳动或活动中发现。 公元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的老板汉斯的儿子拿着几块眼睛片与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弄着。他们模仿大人,有的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两块镜片放在一前一后看着远方。突然,一位孩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啊,远方的教堂尖塔怎么变得这么近?”孩子的叫声惊动了站在柜台的汉斯老板汉斯仔细观察后发现,一片是老花镜片,一片是近视镜片。汉斯抓住这一偶然发现,认真研究后,
22、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为今天人类能够探索宇宙得奥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勋。 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在院子里专门为小威特开辟一个活动场所,让小威特观花、捉虫、架“桥”、盖“房”,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从望远镜的发明到卡尔?威特的成长,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孩子创造力,让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活动。 事实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适量的劳动,实质上是智力丰富的活动。通过劳动,孩子懂得了自立;通过劳动,孩子学会了合作;通过劳动,孩子锻炼了意志;通过劳动,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课外实践就是
23、教育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外活动的价值在于使一个学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 因此,父母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参与劳动。劳动不但创造人类,劳动还成就人才。劳动最有意义!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
24、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
25、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
26、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
27、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
28、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
29、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30、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网络学习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
31、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
32、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
33、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收获颇多,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仍不失为一次彻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礼。下面我仅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起初还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审视自己,我发现了一
34、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你讲过的知识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并不知晓?一做起题来还是不会?平时我们总埋怨学生不认真或不懂得强化知识点,殊不知更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知识是你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来的。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 课堂类型分为:知识型课堂、理解性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
35、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平时采用的课堂大多是知识型课堂,部分是理解型课堂,思维课堂可以说少之又少。 比如说,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们说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之中的旷达乐观,但这个如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来该多好啊。我们为何不引导学生去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何不可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品读余秋雨的黄州突围?为何不能在课堂让学生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却要亲力亲为、苦口婆心地做无用之功?我们灌输给学生说苏轼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为一体的。这话说出来有几个孩子是能明白的
36、。我们大可花点时间让孩子们自己根据看的书去讨论,老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师生间的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可以通过对话刨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外显表现。而且这样的课堂,宛若课堂之春风,将思维之种子悄然种在学生的心中,不亦乐乎? 又如:对于古文里的一词多义,单靠记忆是比较难的。这时候,引领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去研究古汉语文字,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既能让学生用形象思维来记住文言字的含义,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由此看来,任何
37、行为都是由思维引领的,教育行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领的。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怀着“培养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标,实践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为了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当然,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我们难免受到束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我们对真正教育的执著追求。我们将不断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奋然而前行。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这学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
38、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赏识教育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师爱成功教育的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39、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诀。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
40、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确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地陡然开阔。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可以说他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之三宜兴埠第三小学周金辉。书中的许多实例让人受益非浅。书中众多理论对我
41、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阅读此书。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给的一条最好的建议。同时我也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从此书中使我知道了一些以前有可能是自己所没注意到的,那就是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学生,而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要从课堂中的点
42、滴来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能为他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欣喜。也许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使学生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而是看你会教不会教。读到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想学,愿学,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平时经常鼓励、赏识,但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待学生,因为孩子的感情是十分细微的,我们要留意我们的每个细节,多给他们创设学习的机会,要不断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有了老师的赏识,学生就会变的有自信,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愿望:要努力的追求知识!其中评价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就如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也有可能使学生
43、丧失学习的信心。 我觉得不同的年级段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就像低年级:应给其树立信心。我们有时可以故意去忽视学生的缺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能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田,那么还愁学生不爱学习?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好基础,掌握牢固的知识,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争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吧!记得中国有些古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教育形势。打骂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像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
44、习的乐趣。 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提哪些建议呢。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些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我对于书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很有感触。 教师在教学过
45、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肯定会有许多感触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那么将是多大的一笔思想财富啊。教学工作绝对是一个有经验者优先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那么经验从哪里来,就是平时点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但是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鲜,所以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中的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教师日记。我认为教师日记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
46、其乐无穷! 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不外乎这几点: 1、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得当;学生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将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应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2、记“败笔”之处。找出本节课教学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见,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 3、记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指中教学中,教师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
47、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主动参与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教师日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在各种琐碎的事情上耗费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积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写案例或论文时,就要搜肠刮肚寻找素材。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阅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后,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写给教师的建议时已经写了32年的从教日记,他在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