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美丽和兄弟俩在窗前草地上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情景。也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结合本组课文的主题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选编本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
2、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是重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关于蒲公英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 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词,在句子和课文的朗读中复现生词,感知生词, 为课文阅读做准备。 2、品读第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一问题,抓住“盛开”这一词语,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给学生知识迁移和查找资料能力的展示,共同分享“蒲公英”的常识。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
3、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小朋友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绿色)还有金色的草地呢!大家一 定很疑惑,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扫除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词语、扫除障碍 出示生词 盛开 假装 朝着 玩耍 钓鱼 观察 绒毛 手掌 花瓣 使劲 有趣 这些 合拢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自读 同桌互读 开小火车朗读 说说这些字中,哪些字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耍”“绒”“瓣”三个字,需要注意。 师生共写三个生字。 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相关的内容。 3、随句识字,巩固学习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
4、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三、再读课文,释疑照应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思考: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交流朗读,品读第一段。 交流: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变成了金色。 3、交流课前资料 结合课文的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状况。 教师出示图片,蒲公英的资料: 蒲公英,多年生本草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4、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
5、盛开。想象情景,朗读第一段。为什么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会变成了金色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5、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品读文本中,复现生词,借助上下文、字典等方式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更好的品读文本。 2、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动作等方式,体会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进入的情境,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揭示目标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我们不仅要一起努力读懂这篇课文,还 要读出自己的体会,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旧知
6、:学生回顾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原因,通过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地的美丽。 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3、再回归文本,读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渡语:这片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到底有什么魔法,能我们大家都感到可爱、有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好好读读课文。 (一)以读为本、回归生活品味草地之趣 1、自读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给我和弟弟带来的快乐。 2、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 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 3、结合圈出的词语,想象,说说想象到的快乐的情景。
7、顺机解决:“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 4、熟读精思: (1)学生分角色朗读相应句子,配上动作。 (2)引导读,入情入境: (二)置疑问难,合作探究探究草地的秘密 置疑:在小的眼里可爱的不仅仅是这片金色的草地,还有那有趣的蒲公英。 合作探究分为三个小步骤进行 (1)自读自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内化提升:课件出示填空题:( )花朵( ),草地就( )。学生通过填空这种形式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品读喜爱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
8、我们对这片草地的喜爱之情。 2、朗读感悟、潜心品评: 学生自由选择一句最能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句子,多次朗读,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教师相机予以指导 如: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 四、小结 一片金色的草地,一个难忘的金色的童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金色的草地 五、做练习册 板书: 2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利用皱纸团包的各种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皱纸团包成各种
9、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皱纸团粘接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小艺术品。 3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进行立体造型艺术设计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能力。 课时1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与教师一起收集平时制作纸工,美化教室时剩余的皱纸,彩色手工纸的边角料,废料,准备剪刀,胶水,小镊子等。 2、课前老师收集一些运用各种纸张制作的纸立体造型作品。 3、教师和学生在课收集艺术家创作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便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通过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立体造型艺术,了解立体造型艺术基本的构建原理。
10、 2、发展阶段 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用皱纸团包各种简单的造型,选择几个造型进行粘贴组合,采用“团”,“包”,的方法,每人制作一个纸立体造型或小组集体创作一组纸立体作品。 1组织小组讨论,尝试,将皱纸揉,团,包丰各种造型的方法。 2利用皱纸团包各种造型时,引导深长注重抓住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要求学生所选择的造型的外形应以简洁,形象为主。 3利用制作好的各种皱纸团造型组合立体造型时,着重讲解粘贴:各个皱纸团包造型间的大小变化。粘贴接触面的大小,整个立体造型的重心位置以及细部的刻画。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
11、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
12、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n)步”、 “胸(xing)脯(p)”、“白桦(hu)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
13、“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
14、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
15、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
16、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
17、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于是,我把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
18、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课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
19、,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的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
20、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表达出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良好。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
21、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
22、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
23、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
24、”的精妙之处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
25、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一、习作内容:(第五册习作八)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26、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二、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准备: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
27、报表一份。 五、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思考: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小结小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小结: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
28、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
29、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习作讲评课 (一)复习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
30、,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紧紧围绕研究报告
31、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习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在熟读,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2、。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课件,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玩,这里有两张有趣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哟!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说出两幅图片不同的地方。 师:这只骆驼可不可爱?(可爱)但这么可爱的骆驼却丢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老师这里设置了三个闯关游戏,只要我们闯过这三关,就能顺利找到骆驼,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找骆驼。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
33、:现在看看第一关:我是识字小能手。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大家预习的很认真,不认识的字词都已经悄悄地注音了,老师这里呢有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读出来,小小火车哪里开?(小小火车这里开)好,就从这位同学开始。(认读生字词:骆驼 跛脚 驮着 愤愤 脚印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词语了,想一想“愤愤”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的样子)跛脚的动作谁能学一下?(动作比划)看来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我们大家一块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好,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给自己鼓鼓掌,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关:“课文内容我知道”
3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着你们着急想回答却答不出来的样子,老师知道大家心里都读懂了这个故事,就是没组织好语言,没事老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看着大屏幕,想想括号里该填什么(学生答)好,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
35、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妈妈的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圣诞节图)问:这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 师:你还了解什么关于圣诞节?生:在每年的12月24日 师: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就上一课关于圣诞节的。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2、板书课题:31给予树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生字新词。) 2、扫除字词障碍。 (1)、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 (2)、(
36、出示:援)重点指导援的写法以及援助中心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都写到了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并板书:金吉娅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课件出示: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沉默不语。 “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从沉默不语可以看出金吉娅这时心情怎么样? 2、金吉娅这么难过,而哥哥姐姐们表现得怎么样?能找出句子读一读吗? 3、(读相应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问:兴高采烈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她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洋? (
37、出示相应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什么都”说明什么? (2)想想她没有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拓展训练: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树前,你会想些什么? 3、总结金吉娅的品质。(板书:善良仁爱)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听,圣诞的钟声敲响了,给予树下有个八岁的小女孩。我现在就是金吉娅的妈妈,我生气过。可是,我现在要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你们还是她的兄弟姐妹。你们会怎样? 2、课件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
38、孩如愿以偿地笑脸”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八岁的金吉娅善良,深深地打动我们。收了洋娃娃的小女孩会怎么说? 5、小女孩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替小女孩几句感谢的话。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制作一份贺卡送给你最爱的人。 教学反思 上完课,自我感觉挺顺利的。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地方还做得不够好。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
39、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
40、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瑾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
41、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 四、 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 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