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完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完整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再别康桥完整教案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无奈,又有 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豪迈,还有 相见
2、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 简要情况 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3、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 再 字;那么,从这个 别 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
4、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 意象 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
5、常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 (文心雕龙 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带有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 景 、 物 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的写作意图,即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
6、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探究欣赏欣赏 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 爽口悦耳音乐美 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 悄悄 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
7、然会有 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 读了很多遍课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
8、诗时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 诗中有画 。 2. 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意象。 七、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
9、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豪迈,也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更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
10、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 轻轻、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
11、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 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
12、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2)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
13、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 (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教学环节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教师活动学生明确: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
14、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学生活动 (二)、朗读全诗(8)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三、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明确: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
15、、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离别的对象特别 2、营造的气氛轻松 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 赏析诗歌 1、形式:建筑美 2、语言:音乐美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16、.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 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 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 知识点教法与手段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方法 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 (5分钟) B.导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
17、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 C.解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
18、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 D.读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斓() 衅() 溯() 衍() 谰() 畔() 朔() 师生互动(5分钟) E.分析课文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2.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这首诗韵律和谐。诗人深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重音乐美,
19、因此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此外,轻轻悄 师生互动(30分钟) 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
20、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
21、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师生互动(30分钟)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简介:徐志摩 笔名:云中鹤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二、现实(1) 飘然而去 依恋 金柳 借寻梦 水草 康桥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辉 情 现实 (6-7) 飘然而去 依恋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4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有关康桥的资料,将学生带入对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的思想主张等
22、。(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3、?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
24、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
25、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板书提纲: 再别康桥徐志摩 1、构思别致,不
26、落俗套。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关于“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
27、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
28、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
29、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
30、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比较阅读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
31、。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阅读交流中国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
32、蕴;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习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 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
33、。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二、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 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最
34、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
35、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 欣赏点提示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
36、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六、 作业: 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
37、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 (二)走近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 (四)初读感受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
38、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五)再读把握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 (六)精读品味 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
39、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
40、来 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 (七)美读涵咏 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 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
41、 (八)链接抒写 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 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 (九)课堂总结 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 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篇8 一、教学重
42、点 1、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
43、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3、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4、诗图 5、思考 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6、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