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声声慢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李清照声声慢教案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1 一、设计思想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联系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结合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体会并总结本板块
2、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
3、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 沉重复杂的“愁” 2、 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
4、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
5、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
6、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
7、情感。) (三)全词赏析 1.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
8、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
9、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
10、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
11、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
12、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
13、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
14、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
15、!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清照 声声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