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泰山记语文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登泰山记语文教案登泰山记语文教案1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
2、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解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解释疏通文意。 补充解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
3、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的思路。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
4、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
5、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
6、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2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课时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
7、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8、。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1.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
9、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 2在登泰山记中,“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在“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
10、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
11、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
12、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
13、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
14、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BCD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15、。 B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
16、紧紧围绕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
17、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
18、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9、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
20、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
21、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
22、”,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1.B(尽)3.C(写的是锦溪小瀑布,写的是小龙湫,写的是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3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
23、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
24、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
25、)。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
26、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
27、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
28、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
29、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解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
30、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从泰安动身,西南麓(
31、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
32、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按照时间顺序
33、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
34、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5、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
36、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
37、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
38、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
39、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