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
2、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
3、,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
4、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
5、会。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
6、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第一段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角度 、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
7、,嚷嚷;) 描写的顺序: 、花瀑花穗(花串)花朵;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
8、”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一、日积月累 1、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
9、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10、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
11、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称之为“蝉的屠户”。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
12、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静谧( ) 喑哑( ) 螽斯( ) 莴苣( ) 大鹗( )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
13、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音乐会”是指_,“乐段”是指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第二层至_。 4、给这节文字拟一
14、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
15、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
16、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
17、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
18、,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曰父(f)子相 其马将(ji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其髀损兵折(sh)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解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
19、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
20、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
21、、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