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解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
2、,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二、猜读 1、投影出示解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
3、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解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解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
4、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
5、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6、,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
7、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
8、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
9、,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
10、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11、。)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
12、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写词语,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读读写写”中的部分词语 1今天我们要做个听写练习,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
13、语,请同学们先准备一下,有不会写的字,仔细看一看,也可以写一写。 2听写词语: 舒适:搁板帐子健康抱怨顾惜勉强 填饱倾听探望忧虑潮湿沉默严肃 溅起浪花海风呼啸脸色苍白自作自受 3同座互相批改。 二、指导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1、贴出挂图。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这幅挂图,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2、学生进行交流,谈自己对故事发展的想象,教师就想象是否合理作适当指导。 3、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要求续编故事,什么叫“续编故事”?(就是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续编故事,用二三百字把你续编的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续编
14、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穷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要一致,渔夫、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不能改变;二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合理。 三、学生写续编的故事(大约用20分钟) 四、请四五个学生读续编的故事,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 1修改续编的故事。 2预习下一课琥珀 板书: 桑娜探望西蒙 (穷忧)抱回孩子 心地善良渔夫归来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涯”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整理已经学
15、过的边塞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16、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解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阴平调,“还”读“hu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
17、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允许。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长久征战在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秦、汉”二字说明什么?(战事之久)“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作为一介文人,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诗
18、人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齐读三、四句。 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了诗人对于起用良将后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
19、: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它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了解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互相交流资料了解刘禹锡。 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通过看解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读b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摇摆,表示风大浪大。 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