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居家养老模式 .pdf
《2022年2022年居家养老模式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居家养老模式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集体供养与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兼论北欧社区养老及其启示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震器,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是空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农村的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的比例高达75%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873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6.3%; 农村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5938万人,占总人口的7.35%,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加上近20年来,大量农村青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
2、的主题形式则是土地保障,以及根源于土地的家庭保障。家庭养老是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而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更是得到了强化。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小型化、家庭核心化趋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农村需要在家庭养老之外寻找一条出路。我国社会结构的的变迁造成了一个结构性空隙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并未衔接,中国农村良好的养老体系并没真正形成。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中集体养老形式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北欧社区的集体养老的政策及其实施基础,为农村地区寻找一种可行性养老方式。(二)国
3、内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养老经历了50年代初的家庭养老,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养老,和九十年代的多元化养老。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国内学者专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模式;二是农村养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三是综合过去、现在、未来各方面情况,对未来农村养老体系的构建进行设计。 1、养老模式及问题。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认同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是最普遍的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除了少数欠发达地区以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 +社会救助供养, 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海军,2000)首先,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由于
4、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非货币经济以及传统孝道思想等的影响,家庭养老仍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削弱,给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带来极大困难。其次,农村集体养老主要体现在五保供养上。五保供养的形式又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虽然集体养老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起到补充作用,但这种形式村子两大不足:一是养老水平较低;二是供养的范围太小。再次, 1991年我过经济发达和几参政权建设完善的农村地区,推行了社会养老保险。但因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存在,管理不规范,人们思想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推行和普及。 2、未来养老
5、方式的构想。本文再次列举三个典型的提法。万克德的“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需要社会养老;鉴于西方发达福利国家社会养老进程的艰难,决定了社会养老方式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只有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想结合才是理想的。穆光宗的“ 3+2”养老工程。“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依托或者作为基本养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和社会化助老事业,以期在最综合的框架
6、中解决好以多样话需求能不能以及如何得到满足为实质的养老问题”。王亚柯、杨震林的“内敛型”养老模式。是指以农民自我养老为起点,由下到上经由个人-家庭 - 集体 - 社会 - 政府的路径,整和各层资源,内敛式的满足个人养老保障需求的保障模式。(三)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1 、通过研究北欧社区养老模式的出对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启示,对转型时期农村养老体系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主要意义有:(1)微观上。一是解决年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北欧模式的养老属于社区养老以集体养老为主,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在农村推行集体养老适应了当前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的现状,减轻年轻人的负担使其安心工作。二是使农村老年人真正的
7、实现“老有所养”。社区养老以专业养老为主,以照顾老人的生活各方面为主要责任。现今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家庭养老所依靠的家庭服务和家庭照顾功能减退,因此很多老人在家里的不到周到的服务,在加上家庭规模的缩小,很多单亲老人无法依靠家庭的照顾,全方面的社区养老可以给老人最周到细致的照顾,使其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宏观上。一是有利于把农村村民自治推向经济和社会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大力倡导村民自治政策,推行农村社区养老有利于在村民民主自治的基础上实行“自我养老,自我保障”,把村民自治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大量土地由于缺乏人力而荒废,推行社区集体养老可
8、以有组织、有计划的把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集中起来开垦土地,以免大量土地荒废,又可以让老人生活充实。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依然有很多妇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由于农村土地种植量的减少而使大量劳动力闲置,推行社区养老,建立公共服务岗位,吸纳大量妇女参加公共组织为老人提供专职服务,同时可以促进农村家政业的发展。 2 、本文研究思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农村集体养老的历程回顾。( 2)农村集体供养的现状与问题。( 3)北欧社区养老及其启示。( 4)农村集体供养制度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二、农村集体养老的历程回顾(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集体养老制度这一
9、时期, 我国农村集体养老主要表现为“五保”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好似后,有获得物质资助的权利”,为农村极力五保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1956年颁布的 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 “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挂4、残疾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烧材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 1964年10月,二届人大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正式提出在全国建立适应集体经济形式的五保制度。明确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居民中无法定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
10、源“三无”老人的吃、穿、住、衣、葬。规定五保供养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五保形式了分为集体供养、分散供养、亲友供养、义务供养等。集中供养是指把“五保”对性集中在社队集体提供经费的“敬老院”中。分散供养是通过集体补贴的形式, 由专门农户负责“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1958年人民公社后, 各地建立敬老院,“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跃进”期间, 农村敬老院发展到15万所,收养老人300多万人。但
11、全国农村还是以分散供养为主要形式。(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的农村集体养老制度 1978年到 1984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集体所有, 家庭承包经营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安排。传统的集体经济被削弱甚至被瓦解,”五保“供养出现了新的问题。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五保户没有着落的现象。家庭经营制度动摇了集体经济的保障基础。特别是土地较少的地方,集体基本没留或很少留机动地,除统筹提留外没其他来源。除少数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外,绝大多数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空壳状态,根本无力承担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能力。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的重视
12、下,五保供养被纳入了”村提留、乡统筹“的融资体系中,从而使这一制度得以延续。从1985年起在全国逐步推行乡镇统筹解决经费的办法。(三)九十年代的农村集体养老制度这一时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时期,国家把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上日程。为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五保“制度的实行情况,民政部从1992年冬到 1993年春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五保户普查登记工作。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五保供养的操作程序和内容,包括五保户的平定登记、供养标准、供养形式、经费来源等问题。为了规范和发展农村敬老院,推动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民政部于1997年颁布了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加紧建设
13、敬老院,建立了五保服务网络,强化了服务。这一切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经费渠道而且将这一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1998年全国有 222.6 万人享受五保供养,其中 62万又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此外,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对数以百万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其他贫困积劳人提供了临时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优抚五保制度是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对特殊困难全体的保障形式。主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特殊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在优抚的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老年人,他们不同程度的享受国家的补助和优待。同时,国家还建有802个光荣院,供养近2万孤老优抚对象。(四)税费改革后的农村集体养老税费改革将过去的“村提
14、留、乡统筹”以及所有其他针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代以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作为农村工艺事业(包括五保户供养)的经费来源。理论上,这一转变会使五保供养的经费在制度上得到更大的保障,应该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但事实上在很多地区普遍出现五保对象应保尽保难、供养标准落实难、全买内实行五保难、实施敬老院供养难、地区供养负担不均衡等现象。三、农村集体供养的现状与问题 ( 一) 农村五保制度的现状改革以来 , 农村五保制度在资金来源、供养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又为农村五保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法律保障。200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五保供养人数为254.5 万人,敬老院 2.4 万所,
15、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0.3 万人(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五保制度的运行机制是“群众帮助、国家救济”三结合。具体来说,五保经费和实物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也可以从集体经营收入中列支。供养条件据当地经济条件实行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各地还探索出一种”统供分养“的形式,即由乡镇或村同意筹集五保户供养发款物,并由集体给予必要的照顾,各户分散生活。实际执行中,分散供养占大多数,集中供养的比例稍低。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16、- - - - 例如:安徽省肥西县,1998年共有五保户5467户, 5603人,约占农村总人口0.57%。在敬老院供养 1253人,占 22.36%。敬老院中每人月生活费100元,全年生活费1200元,约占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的 67% 。敬老院还搞一些副业生产补贴生活,总体说来,集中供养的老人生活好于分散供养的老人。但由于经费困难,敬老院场所有限,集中供养的人数只占五保人数的1/4 左右,大部分还是采取分散供养的形式,以利用五保对象原有的房舍、家具、生活用品等。(二)农村集体养老存在的问题 1、供养资金不足,供养金发放渠道不顺。资金短缺是五保工作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地区依靠乡镇政府投入五
17、保资金,但一方面很多政府财政确实困难,另一方面,税费改革导致的责任主体变化使得先行的五保政策给乡镇政府推卸责任的空间。过去五保资金由乡村政府统筹发放,现在首先从“两附加”(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中列支,不足的由上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这样不能确保专款专用。有些欠发达地方甚至出现用转移款低口农村税收现象。这些地方的资金无法落实到位,五保经费无法筹集,有的地方只能靠县民政局下拨的救济款和捐赠的物品来维持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些地方基层组织选择性的执行或修改五保政策,选择部分五保对象进行供养,被选中的只能接受维持生存的社区救济,没被选中的依靠自己的余力。 2 、供养责任不明确,出现推卸
18、责任现象。由于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的经费照新的财政安排,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已经由集体福利转变为一项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福利计划。理论上应该更加完善五保供养制度,但事实上各级政府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定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缺乏规范性,导致乡镇以外的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同时,税费改革造成的乡镇“经费缺口”以及五保责任承担主体由村、乡镇转移到国家,导致在经营或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村、乡镇就有了推卸责任的理由。 3、供养范围狭窄,不能作到应保尽保。在保障的对象上,由于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又要解决诸多问题,往往造成乡村上报的五保供养对象无法全数落实五保待遇。截止2002年底,全国五保供养对象有570.3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2022年居家养老模式 2022 居家 养老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