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pdf
《2022年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地理会考 复习提纲地球(必修 1)一、宇宙中的地球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太阳系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共圆性。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可分为: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 、天海王(远日行星)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 亿千米) 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二、太阳
2、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影响因素:纬度、天气、海拔(3)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它是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多使用的能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2、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从内到外光球层黑子周期 11 年影响地球气候色球层耀斑、日珥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现象日冕层太阳风作用与两极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三、地球
3、运动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 1o/日近日点( 1 月初)最快远日点( 7 月初)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 30 千米 /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
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北半球右偏 ,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 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 扩大 ,热带、寒带 缩小。(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某地全年的情况
5、: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
6、地区, 6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3.内部圈层:地壳:是从地面到莫霍面的部分;平均厚度17 千米,大陆约33 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幔: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的部分。地幔上部有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地核: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两部分地质与地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7、-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三大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二、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 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 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8、三、内力作用与地貌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边界类型地形类型典型实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岸山脉、 海沟、 岛弧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大洋板块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受
9、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形式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原因形成地貌原因褶皱背斜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背斜成山内力作用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向斜成谷外力作用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断层地垒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地堑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构造地貌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 储油构造 ” ,易于储油、储气精选学习资
10、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成洼地,地表水汇集道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侵蚀作用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流水侵蚀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南方“红色沙漠” 、河床加宽加深、瀑布、峡谷、 V形沟谷溶蚀喀斯特地貌如
11、: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流水沉积冲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河口) 、冲积平原(中下游)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垅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 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 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 17-18 千米,中纬: 10-12 千米,高纬薄: 8-9 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对流层大气
12、的受热过程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全球大气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大气
13、的水平运动- 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 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 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
14、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 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冬季向夏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五、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
15、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2、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六、气候类型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成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 10之间全年
16、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干季湿季明显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 35 之间的大陆东岸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 55
17、之间的大陆东岸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 60 之间的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干旱少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 60 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寒带苔原和冰原气候全年严寒,皆为冬季。2、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15以上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500mm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18、15以降水集中在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15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 以上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 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1、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2、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 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
19、见的形式。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气旋型);南半球 4060 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寒暖流交汇: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与上升流有关:秘鲁渔场)影响航海:顺流增速节能。但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影响能见度,影响航行安全。影响海洋污染:加快了净化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精选学习资
20、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的改变。二、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典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最典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热量海拔高度低纬高山最典型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分异的一般规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山麓
21、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由低纬向高纬的自然带更替相似。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a 降水:降水多,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b 气温:气温高,雪线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从全球来看,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4、非地带性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同纬度无陆地分布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山地背风坡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阻挡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
22、,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气流人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6 页(必修 2)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原始模式传统模式时期原始社会奴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8 世纪中期以后到19 世纪末 2
23、0 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目前阶段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个别发展中国家的目前阶段特征高 高极低高高较低高低高低低低形成原因生 产 力 水平 极 为 低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 经 济 为主,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发达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迅速,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死亡率下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人口增
24、长极为缓慢缓慢迅速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代表国家个别地区个别地区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多数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 如中国、韩国)4、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国家问题影响措施人口年龄西北构成图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 ”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
25、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6 页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3、概念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 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2022 年高 地理 会考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