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第二章ppt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一般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作为起点。其理由: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细胞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并非是被动的接受管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看法,利益,风格及行为方式,他(她)是以独特的方式接受你的管理的。l关于人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人性假设理论l 需要理论l一、人性假设理论l关于人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一直是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代,有关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l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总结前人的观点,将人的特性理论归纳为四种假设。l(一)“经济人”假设l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泰勒(
2、FWTaylor)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Mcgregor)将该理论假设为X理论,将人假设为经济人(见1960年发表的“企业人的方面”一文)l其主要内容:l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的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l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加强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使其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l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l(二)社会人假设l“社会人”假设是梅奥(E、 mayo)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l基本内容:l人并不是懒惰,他们
3、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l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l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l(三)自我实现人假设l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行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l基本内容:l一般人都是勤奋的,人的天意并非厌恶工作;l人是能够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l人并非都逃避责任;l大部分人都有想象力,人的潜力只部分得到发挥。l(四)复杂人假设l复杂人假设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埃德加沙固提出来的。l这种理论认为,有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各自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其合理一面,
4、但过于简单和绝对化。l基本内容:l强调人的需要有许多,纷繁复杂,因环境变化而改变,因人而异,因事而别;l人在同一时间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形成错综动机模式;l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组织,部门,岗位)有不同的动机模式;l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种管理方式有不同的反应。l有关人性假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行为的内在依据,揭示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对人性发展的依赖和影响。l二、需要层次理论l马斯洛(AMaslow)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年曾从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l1943年在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l1954年在著作动机与个性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
5、步阐述。l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另一个基本点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l(一)需要层次l影响最大的还是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五层次需要理论l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l1、生理的需要l2、安全的需要l3、社交的需要l4、尊重的需要l5、自我实现的需要l(二)主要论点l1、这五种需要是用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l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级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
6、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l(三)对需要理论的评价l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科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l他认为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基础,从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l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并且认为物质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的基础;l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需要等是符合实际的。l主要缺陷:l他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内在的和本能的,根本无视需要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l他列举的五种需要都是以个人为核心的。l他认为人的需要严格的由低级到高级上升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l研究需要、动机与行
7、为之间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l一、需要与行为l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通过一道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l德国心理学家卢国(KLewin)在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 f (PE)行为函数关系个人环境l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l客观的刺激包括身体外部的和身体内部的。l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流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l动机与
8、需要的关系表现在: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l需要转变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l如购小轿车,的确有需要,而且是多年的需要,但限制因素有很多。l并未马上产生买车的动机,一旦周围的人都有车,自己又因工作生活需要且有具体的品牌(对象)后,这种购车的需要就会转为购车的动机。l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有买车的动机后,还要考虑用车的费用,车的款式包括颜色等。l优势动机: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有既有强弱之分,又有可能不相容,只有那种比较强烈而稳定
9、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强度优势动机动机类别l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l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l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贱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l(1)始发机能l(2)导向、选择机能l(3)强化机能l人的行为是各种动机因素的“综合效应”。动机和行为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l(一)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l高校本科评估l专业技术职务评审l(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l大学生考公务员,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l(三)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l科研成果,既能得到名,又有利可图。l(四)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l想给小偷一个教训,采取了暴力等违行为。l(五)错误的动
10、机有时被外表的积极行为所掩盖l特别要注意的一点,许多高官,早期的表现非常好,有的甚至非常敬业给人印象非常好,但这只是为了掩盖其犯罪的动机。l三、激励机制l(一)激励的概念l什么是激励?l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l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l激励怎么产生的?l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l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在于人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这
11、些需要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当确定的需要对象出现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在多种需要和动机中,优势动机引发和决定人的行为。l(二)激励的模式l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激励有三个方面的含义。l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l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使人的动机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l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l激励过程模式(图)l(三)什么是激励机制?l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
12、排的总称。其功能是: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来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l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 刺激变量l 机体变量l 反应变量l之间的关系。l这一公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组织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产生绩效有效激励努力工作”的正反馈机制。Bn= f(p, Mn)机体变量卢因的行为函数反应变量l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l关键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兼容l离开组织目标,尽管满足了成员的需要也不能为激励。l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在需要的,l不然激发出来的动机强度不高。l一、价值观的内涵l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l实际上是人们的观念,是他们衡量
13、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这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l一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l价值观有两种属性:内容、强度l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l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序就是价值观体系。(因为人们常面对的是多种事物)l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l人的价值观从其社会历史来看是经历千百年锤炼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延袭下来l如“物极必反”、“久合必分,久分必合”l“万类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l人们所处社会的性质及
14、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l古典组织学派的奠基者韦伯(MWeber)认为,是加尔文教派权力极力倡导的那套价值观推动了西欧工业化的进展。这种被称为“新教徒道德”(PE)的价值观首称强调劳动本身的内在美德,劳动被视做上帝的号召,而劳动致富是得到上帝保佑的证明。PE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自我克制和推迟追求享受与满足,把所赚的钱作再投资。它认为人们有义务去劳动而诚实的劳动本身,不论多么卑贱,都是一种报偿。l二、价值观的分类l作为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不同的个人,群体组织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l有两种价值观的分类l(一)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l最早对人的价值观进行分类的是美国组
15、织行为学家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他将人的价值观分六类:l1、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l最大兴趣在于发现真理l2、唯美价值观 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l对和谐赋予很高的价值l3、政治价值观 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l感兴趣的是权力l4、社会价值观 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l富有同情心和利他倾向l5、经济价值观 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l关心的是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和积累财富l6、宗教价值观 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自身的理解l想方设法把他们自己与对宇宙整体的
16、信仰联系起来。lNOTE:没有哪个人是绝对属于某一种类型的,而且一个人也并非只有一种类型的价值观。应该说,这六种类型在不同人身上都有,只不过存在着不同的配置。l在美国以第三、第五类型居多。l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这六种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先顺序(表2-2)l此外,生物学教授往往对理论最感兴趣l商人最看经济价值l艺术家最重视审美价值l社会工作者对社交的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l政治家注重的是权力l牧师重视宗教信仰l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在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中,主要测量一个人对每种斯普朗格尔价值观的偏好,由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偏好。l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偏好斯普朗格尔价值观学院普
17、通男性学院普通女性成功的男性经理成功的女性经理理论上的43364439经济上的42374547艺术上的37443542社交上的37423331政治上的43384446宗教上的38433935NOTE:在价值观上,成功的男女性经理的偏好相近,而与学院普通女性的偏好显然不同。很明显:成功的经理不论其性别如何,其基本的价值观偏好都是相似的。上述价值观测验对于理解人的行为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们能指出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l(二)罗可齐的价值观调查l米尔顿罗可奇(Milton Rolceach)设计了罗可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VS),RVS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每一种类型有18项具体内容。l第一种是
18、终极价值观 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奋斗实现的目标。l第二种是工具价值观 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l一些研究证实了RVS价值观在不同的人群中有很大的影响,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如:公司管理者、工会成员、父母、学生)倾向有相同的价值观。l一个研究比较了公司经营者、钢铁业工会的成员和社区工作者。l结果表明三组人的价值观有很多是重叠的,但是,这三类人群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与其他两种人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认为平等是最重要的终极价值观,而公司经营者和工会成员却分别将平等价值观排在第14位和第13位。社区工作者将“助人为乐”排在工具价值观第2重
19、要的地位,其他两类人却将之排在第14位经营者排位工会成员排位社区工作者排位“平等”(终极价值观)第14第13第1“助人为乐”(工具价值观)第14第14第2l这些差异是很重要的,因为经营者、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对公司所做的事情有不同的兴趣。当公司经营者与其他两类人中的股东坐在一起谈判或讨论有关公司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时,他们可能从各自偏爱的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出发在那些个人价值观相当复杂的公司里,要想对某个具体问题或政策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相当困难的。l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l价值观对员工的当前及将来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这种影响表现在:l影响对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看
20、法l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l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l影响工作态度和有关行为的道德l影响个人接受或控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l影响个人及组织对成功和成就的看法l影响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l影响组织中激励机制的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l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组织成员们价值观是不会完全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员工行业的不一致l“助学货款”l商品房价格l由于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同一企业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出现员工及顾客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为保证组织的有效性,组织目标所选择和组织活动的开展,必需考虑到有关各种人员和群体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有明确
21、的价值观,并努力为员工所接受,使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容。l实践证明了,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公司都有明确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信念,并严格遵守这些信念。l人们拥有的信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认知过程是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觉与知觉开始的。l一、感觉和知觉l首先讲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l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时刻接触到外界的事物,这些“外界的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观,产生了刺激物的印象,从而在人脑中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l感觉的产生几乎都要经过如下过程:l一般地讲,感觉过程至少要包括以上环节,缺少其中任一个环节,
22、感觉都不能形成。事物作用感官刺激神经冲动大脑感觉l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并不是各自孤立地作用于个人,而是组合成整体,同时相继作用于人的感官,于是人脑中产生了事物整体映像。l如一只苹果,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l地瓜片与白萝卜片的区别l感觉和知觉的区别l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l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l感觉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生理过程,人们对同一刺激所形成的感觉一般来说是相同的。l而知觉过程却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因一种刺激所产生的认
23、知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l感觉和知觉又有联系l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l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的组合。l没有感觉,当然不会有知觉。l二、社会知觉l(一)社会知觉的概念l“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于1947年提出来的。l社会知觉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组织行为学特别注重社会知觉的研究,因为它跟人的行为太相关了。l(二)社会知觉的分类l社会知觉的实质是对人的知觉。在知觉人的过程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就有不同的社会知觉类型。l包
24、括:对人的知觉l 人际知觉 l 自我知觉l 角色知觉l1、对人的知觉l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知活动。l对人知觉形成完整印象依赖于多种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l 他人的外部特征l 知觉者的主观状态l 情境特点l他人的外部特征他人的外部特征 认识一个人首先是从外部特征开始的,这些外部特征包括:仪表特征、表情特征、言语交往等。l仪表特征是指人的容貌、穿戴、仪表、风度、举止等,这些特征 l 可以提供年龄、职业、角色、身份等部分信息,这是对l 他人作出直觉判断的依据。l表情特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姿态表情。l言语交往即交谈。言语交往是对人进行更
25、深刻了解的有效途径,l 因为人的思想、意识、态度、理想、世界观都要通过语l 言、言语来表达。l现在社会要防止虚情假意现象的发生。l知觉者的主观状态知觉者的主观状态,包括知觉者观点、态度、价值观、知觉经验和当时心态。一个人在知觉他人时并非镜子做的反映,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法、态度、和以往的经验来解释和评价当前的知觉对象,即对信息加工起折射作用。l情境特点情境特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或不同的岗位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会有所不同。l2、人际知觉l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l 人际知觉有两类: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l 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l人际关系是交流中,以交往双方相互了解、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第二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