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ppt课件.pptx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ppt课件.pptx(1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的校正2022-8-81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 前几章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及频域分析法,这些方法是在现有的给定系统结构和参数的条件下,定量计算其性能指标的,这类问题属于分析系统的问题。但在工程实际中常常对给定的控制对象提出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求,通过合理选择控制装置的结构和参数,使之满足系统设计指标的要求,这类问题属于设计系统的问题,即控制系统的校正。 一般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性能满足稳定、准确及快速的要求。当系统不满足要求时,首先调整系统的相关参数,如不行则考虑采用校正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6.
2、1 6.1 引言引言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6.1.1 6.1.1 校正及校正装置校正及校正装置所谓校正是在原有系统中,有目的地添加一些装置或元件,人为地改变系统的结构或参数,使之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即校正是为弥补系统的不足而进行的结构调整。为此目的在系统中引入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用 来表示,除校正装置外的部分称固有部分,用 来表示。控制系统的校正就是根据系统的固有部分和对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构成校正装置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或它们的混合形成,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取决于控制系统对象的性能及工作环境。如含有易燃流体时,宜
3、选用气动式的校正装置、气动仪表及执行机构。实际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是电气校正装置。电气的校正装置分为无源的和有源的两种形式,无源校正装置是指装置本身不带电源,主要由电阻、电容及电感等无源元件组成,而有源校正装置是由运算放大器带外围电路组成的(不用考虑阻抗匹配问题)。 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自动控制原理( )cG s0( )G s校正装置接入系统的方法称为校正方法,基本的校正方法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及复合校正3种形式。1.串联校正校正装置 配置在前向通道,与被控对象相串联的方法被称为串联校正,如图6.1所示。串联校正的概念及设计较为直观、简单,易实现,一般采用有源校正装置,设
4、于前向通道能量较低的部分,所以校正装置的功率消耗较低。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6.1.2 6.1.2 校正的方法校正的方法自动控制原理( )cG s6.1.2 6.1.2 校正的方法校正的方法2.反馈校正校正装置 与被控对象作反馈联接,形成局部反馈的方法被称为反馈校正,如图6.2所示。反馈校正改造了被反馈包围环节的特性,能抑制由于这些环节参数波动或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由于反馈校正装置的信号是从高功率点传向低功率点,故一般采用无源校正装置。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图6.1 串联校正 图6.2 反馈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cG s6.1.2 6.
5、1.2 校正的方法校正的方法3.前馈校正在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的方法被称为前馈校正。前馈校正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前馈校正装置 接在给定值之后,直接送入反馈系统的前向通道,如图6.3(a)所示;另一种是前馈校正装置 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如图6.3(b)所示。前馈校正主要用来克服可测量扰动的影响,在扰动作用到达之前,前馈校正装置就会产生前馈作用来抵消扰动的影响。如果扰动可测,而且各部分数学模型准确,前馈校正能很好地消除扰动影响,不过它不能克服由前馈通道本身引起的误差,所以 一般与反馈控制联合使用。 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6自动控制原理图6.3
6、前馈校正 (b)扰动前馈校正 (a)输入前馈校正 ( )cG s( )cG s6.1.2 6.1.2 校正的方法校正的方法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而言,采用何种校正方式,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取决于该系统中信号的性质、可供元器件、价格及设计者的经验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串联校正不仅比较经济,易于实现,而且设计较简单,易于掌握,故本章只讨论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主要有根轨迹法和频率法。 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7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76.1.3 6.1.3 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通常是由控制系统的
7、使用单位或设计制造单位提出的,性能指标的提出应该根据系统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系统有所侧重,切忌盲目追求高性能指标而忽视经济性,甚至脱离实际。控制系统的性能包括稳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体指标有:1)时域指标稳态指标:稳态误差 ,用稳态误差系数 、 、 来表示,它们能够反映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动态指标:过渡时间 、超调量 等,能够反映控制系统瞬态响应的品质。2)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指标:剪切频率 、相位裕量 、增益裕量 ;闭环频域指标:谐振峰值 、谐振频率 、频带宽度 。3)复数域指标复数域指标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主要有:振荡度 (即阻尼比 )、衰减度 ( 与有关)。 2
8、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8自动控制原理ssepKvKaKst%pMcgKrMrbn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86.1.3 6.1.3 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的性能指标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指标从不同角度表征了控制系统的同一性能,如 、 及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状况; 、 及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系统动态响应的振荡程度。因此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内在关系,为了使性能指标能够适应不同的设计方法,需要 时可互相转换。 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9自动控制原理stc%pM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96.2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常用
9、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本节将对常用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及在系统中 所起的作用等进行说明。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0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0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 所谓超前是指系统(或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使其正弦稳态输出信号的相位超前于输入信号的相位,即校正装置具有正的相角特性,而超前角的大小与输入信号的频率有关。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有源超前校正装置如图6.4所示,其传递函数为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1自动控制原理TsTsKTsTsKsEsEsGccic1111)()()(0(
10、6.1) 2314CRCRKc11122CRCR11CRT 22CRT 式中,、,、。 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1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 超前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如图6.5所示,由于 ,所以零点在极点的右侧,超前作用大于滞后作用。 越小,极点离零点越远,超前作用越明显。下面通过伯德图来分析 与 超前角的关系。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自动控制原理1c12图6.4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图6.5 超前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2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式(6.1)的频率特
11、性表达式为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3自动控制原理TjTjKjGcc11)((6.2)当式(6.2)的对数幅频和相频特性的表达式分别为1cK22)(1lg20)(1lg20)(lg20)(TTjGLccTarctgarctgTc)((6.3)(6.4))(sGc的伯德图如图6.6所示.根据式(6.3)、(6.4)得到校正装置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3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20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4自动控制原理图6.6 超前校正装置的对数频率特性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4 现证明如下:20
12、16/1/22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5自动控制原理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5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66.2.1 6.2.1 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76.2.2 滞后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有源滞后校正装置可采用图6.4的电路形式,只要满足 的条件,便可提供滞后的相位角,其传递函数为1122CRCRTsTsKTsTsKsEsEsGccic1111)()()(0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86.2.2 滞后校正装置滞后校正
13、装置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196.2.2 滞后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Tm111arcsinm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06.2.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当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与性能指标相差较大且精度要求较高,只采用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不能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时,可以采用滞后-超前校正。滞后-超前校正是两种校正方法的结合应用,利用超前校正部分可增加频带宽度,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并且可以加大稳定裕度,改善系统的平稳性,但是由于有增益损失而不利于稳态精度;滞后校正则可提高系统的平稳性和稳态精度,但降低了快速性。同时利用滞后和超前
14、校正,可以全面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有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如图6.9所示,其传递函数为2211221101111111)()()(TsTsTsTsKsTsTsTsTKsEsEsGccic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16.2.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图6.9 无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如图6.10所示。为了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和产生较小的滞后角,校正装置滞后部分的零、极点必需靠近s平面的原点。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2图6.10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零、极点分布6.2.3
15、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36.2.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图6.11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对数频率特性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46.2.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自动控制原理6.3 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在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通道上引入校正装置,利用校正装置的零、极点来改变系统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以达到改变根轨迹形状的目的,以便在开环增益的设计下,使系统根轨迹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从而使校正后系统具有所希望的性能指标。这就是采用根轨迹法设计控制系统串联
16、校正装置的目的。根轨迹法的基本思路:假设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则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其他的闭环极点远离 平面的虚轴,或靠近某一闭环零点。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5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66.3 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76.3 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自动控制原
17、理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8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29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12 加上串联超前校正的系统框图图6.12中的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改写为ccccpszsKsG)(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0000180)(arg)(arg)()(argddcddcsGsGsGsG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arg180)(arg00ddcsGsG图6.13 超前校正传递函数零、极点的位置
18、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1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arctan()arctan()(argcdcddcpszssG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2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3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4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
19、正35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6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7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14 系统的根轨迹(a)校正前 (b)校正后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8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校正后系统的框图如图6.15所示。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39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
20、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0图6.16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6.3.1 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1图6.16 加上串联滞后校正的系统框图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2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3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46.3.
21、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17 滞后校正装置零、极点配置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5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6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7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8图6.18 例6-2校正前后的根轨迹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
22、-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49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0 (a)校正前 (b)校正后图6.19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6.3.2 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滞后-超前校正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只要适当选择校正装置的参数,就能既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又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所以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主导极点位置和稳态误差系数。设滞后-超前的传递函数为加上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后系统的框图如图6.20所示
23、。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1221122111111111)(TsTsTsTsKsTsTsTsTKsGccc图6.20 加上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系统框图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2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3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4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
24、5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6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21 确定超前部分的零、极点位置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7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8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22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59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
25、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自动控制原理2022-8-8第六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606.3.3 滞后滞后-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的根轨迹法设计图6.23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自动控制原理6.4 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频率法设计串联校正频率法校正系统是利用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使其具有合适的低频、中频和高频特性,从而获得满意的稳态和动态响应特性。具体要求为: 低频区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中频区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且具有较宽的频带,以满足系统稳定性及响应快速性的要求; 高频区的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工程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线性 控制系统 校正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