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新课标人教版 .pdf
《2022年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新课标人教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新课标人教版 .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三章 相互作用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力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l 、和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没有定论的说法激起了有志者的热情与探索欲望。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的产生等等,源于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3、强调实验的作用,锻炼动手能力。每节课都设计了若干实
2、验,比如微小形变的演示,弹簧弹力规律的探索,滚动摩擦的研究等等。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3、知道物体重心
3、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主动与他人
4、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 :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教学过
5、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二、进行新课1、对“力和力的图示”的学习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等录像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现象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点评: 通过实际问题以及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l 、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例,概括总结自己的结论点评: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完成力的定义的教学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
6、题:1、用手指推长方形小木块,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2、比较几种不同的现象,你能说出力的作用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吗?3、说出你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推木块。操作参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块靠近桌面的地方 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块的不同侧面 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离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学生叙述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点评: 通过实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叙述实验现象、抽象概括总结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总结、点评、提出问题: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也是一个矢量。1、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2、我们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
7、示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课件力的图示作图法,完成对力的图示的教学。学生活动:思考问题、阅读教材,观看课件。2、对“重力”的学习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升空录像,带有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月球绕地运行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1、发射卫星或飞船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火箭?2、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落向地面、月球绕地运行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感受人类探索自然的成就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点评: 进一步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
8、科学并勇于探索科学,得出重力的定义。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弹簧秤测已知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提出问题:l 、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你能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吗?2、关于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测量,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点评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演示不同情况下的重锤线。学生活动:学生猜想、观察、分析得出重力方向的结论。点评 :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l 、你能用一支铅笔将一个刻度尺水平支起来吗?做做看。2、根据二力平衡,你能
9、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吗?3、根据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4、你的猜想正确吗?你该怎么做?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刚才支点的位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 l、平衡刻度尺 2、确定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金属板的重心并实验验证。点评 :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培养学生实验能力。3、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l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2、质子带正电, 但质子(与中子一起) 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活
10、动: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点评 :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四、实例探究关于重力的理解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C、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D、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
11、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C、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二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D、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对重心的理解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4、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链向上提起。当铁链刚好拉直
12、时,他的重心位置升高了。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ABCD绕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最多可升高附录 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材分析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
13、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附录 2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 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弹力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
14、度成正比。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教学难点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15、的判断。2、弹力方问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教学用具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点评: 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人新课。二、进行新课1、对“弹性形变和弹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点评 :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
16、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点评 :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点评 :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2、对“几种弹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点评 :在掌握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思考弹簧和绳子产生的弹力方向,提高学生的判断
17、分析能力。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牛总结归纳弹力的方向。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常见的弹力的力向。并进行总结。点评 :小结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对“胡克定律”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点评 :感受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关系。教师活动: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买验结果。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机演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点评 :实验研究胡克定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图象处理),如何分析图象找出规律。学生活动:学牛讨论交
18、流,总结现津,得出结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点评 :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利用用实验数据做图象,进一步体验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点评 :掌握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三、课堂总结、点评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了弹力的方向,才能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弹力大小的计算在今后也将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方法有多种
19、,主要有:利用平衡条件及动力学规律,利用公式F=kx来计算。四、实例探究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由于书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对的力,其方向。弹力产生的条件3、已知物体甲和乙之间有弹力的作用,那么A、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形变B、物体甲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但必定都发生形变C、
20、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D、物体中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对弹力的理解4、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5、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对胡克定律的应用6、一弹簧秤由于弹簧老化而换用了一新弹簧。将弹簧秤竖直挂起来,当下面不挂重物时其指什恰好指在5N刻度处,当弹簧下挂上20N的重物时,弹簧秤示数为30N ,当弹簧下挂上多重的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0N?附录 1 弹力教材分析弹力是力学中最经常遇到的力之一
21、,对弹力认识清楚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后又对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提力、举力等)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要掌握弹力,必须弄清楚弹力产生的原因。本节课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强调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有利于认识弹力和确定弹力的方向,也有利有今
22、后对牛顿定律的教学。在对弹力分析时,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即从定义(实质)出发和现象出发,这也是考虑问题和解题的两条思路。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有类似的情况,若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无疑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录二弹力学生分析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 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 “没戏可唱” ,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
23、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以 “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3、摩擦力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
24、擦力的方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 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
25、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 块) ,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教学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 :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二、进行新课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新课标人教版 2022 年高 物理教案 必修 第三 相互作用 新课 标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