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考题类型与应试技巧 .pdf
《2022年高中语文考题类型与应试技巧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考题类型与应试技巧 .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说明:1. 依照最新的考纲和近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形式、内容,以全国卷I 为版本,编撰此文。此文涉及语文学习和应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适用于高中各年级。2. 复习时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3. 注意处理好 “课本” 与“课外”关系, 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4. 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关注生活,留心社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
2、薄发”。第卷选择题部分(全国卷 30 分 每小题 3 分)一、语言基础知识题(全国卷设四小题,每小题3 分)设题范围 :字音、字形、 近义词、 同音字的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连贯、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对前 4 道小题来说,考生要相信第一感觉、珍惜第一判断,在做修改时务必慎重。1. 字音 :常用的多音字、形声字、单音字( 1)掌握“ 音随意转 ”的方法,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2)注意语体 口语、书面语 、词性、语意和特殊读音 。(3) 善用排除法 。不认识的字凭语感,或根据字意与拼音结合在一起推敲。特别注意多音字(语意不同,读音不同,最好根据语意辨别读音),音近
3、字的比较,对于一些不常见字要认真比较,最好采取排除法。2. 字形 :常用的同音音近字、同音义近字、音形都近字、形近字。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不熟悉的字,先将词的表面意思弄清楚,再比较词中每个字的意思与词的整体意思是否和谐、一致。注意形近字的比较。答题方法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 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销脏灭迹 赃 残无人道 惨 妄费心机 枉 )B. 形辨法。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 可以
4、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锁碎 琐 急燥 躁 众口烁金 铄 )C. 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穿流不息 川 )D. 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 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陷井 阱 脉膊 搏 欢渡 度 )3. 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辨析突破点: 从词义突破 (例:终止、 中止);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驱除);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稍微差一点、多少差一点)。( 1
5、)实词: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注意
6、采用排除法。4. 成语、熟语的使用A. 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和使用错误类型:感情失当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修饰失当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不合逻辑词义不当(首当其冲)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错用对象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语法错误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轻重失度(日理万机)(8)望文生义(付之一笑)(9)敬谦误用(破镜重圆鼎力相助抛砖引玉)B.答题方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
7、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C. 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5. 病句的辨析(1) 6 种类型:【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和句序)、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
8、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B话说一半另起话题 C 藕断丝连)、表意不明 (代词指代不明,一词多义、 缺乏交待、停顿不同造成歧义)、不合逻辑 (自相矛盾、概念不清、分类不当 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 。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 2)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6. 语句的连贯解题思路及要求话题或陈述对
9、象应一致;音节,结构要协调;语序(问答、关联、指代)要照应;表达要合乎事理和语境,语脉要贯通;句式前后要一致。连贯类型及解题要领。A. 排序: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总领句、总括句)。抓思路, a 记叙文,以时、空为序。b 议论文多以逻辑为序,观点句在前,材料句(思想句于前,行为句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c 说明性文字和描写性文字,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循空间或逻辑关系。抓标志a 暗示性词语(提示层次结构),b 关联词语c 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相同句式,d 音节的和谐变化。局部组合法:寻找联系最密切的语素和相关的语句,先接小组,再接大组。B. 选句衔接:要语气粘连
10、,话题一致,句子结构一致,语脉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C.修改不连贯语句: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渡、照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 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以 点号 为重点 , 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有可能在第I 卷设题、在第 II卷设题、在作文中考查。
11、答题步骤 :先瞧问、顿、逗,再看括、引、冒。以下为 难点提示 :( 1)问号: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 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 句末用叹号。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 信多于疑用句号。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华呀,北大呀,)( 3)冒号:用在总分或
12、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提示性的词语插入句子中间 , 不用冒号 ,用逗号。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即”“如”等词语。( 4)括号: 括号内是词语时, 不用点号 , 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括号内再有括号 , 里面应用“ ”。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 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
13、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每题3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
14、含义(新概念 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 +属性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注意:重点应立足于和的考点检测上。( 1)答题要领: 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 2)答题步骤 :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勾画出关键
15、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 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还要把握提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如第五题)。( 4)解题方法: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找:找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比:1) 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 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 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 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
16、却说三(夸大作用)。注意 :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9 分,每小题3 分)1. 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 。(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 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 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 词类话用。
17、(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2. 答题要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明大意(知人明事);通词句(结合语境);能辨析(五W :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 几个时间, 几个地点, 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1Who 、 2What 、 3When 、4Where、5Why )3. 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4. 答题技巧常见的 实词的 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古今异义 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
18、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虚词 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信息筛选 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 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19、 内容归纳 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 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第 II 卷非选择题部分(全国卷120 分)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23 分)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 分)( 1)标准 是“信、 达、雅”,重点是 “信达” 。 (“信”占 8 分, “达”占 2 分。)( 2)答题要领
20、 (一大原则四项注意):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注意特殊句式;注意词类话用;注意译文通畅。(4)答题方法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先 分解 (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再对应 (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后组合 (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
21、文。点面结合,译准句子。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
22、的翻译也可用此法。)2. 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 8 分)(一)考查要点:正确 理解字句的含义: a 理解词句的意义 (情景结合) ;b 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或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c 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 把握谓语 动词 (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 和特殊名词 (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
23、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对 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 联系其人其事 b 整体把握作品 c 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答题要领“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
24、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 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 ,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分辨把握 五种类别 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 写景抒情、 b 咏物言志、 c 边塞征战、 d 咏史怀古、 e 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 把握诗词 起承转合 (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 的特点。(三) 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 : 抒情 :
25、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描写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咏物 (叙述);议论 (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2)艺术手法: A 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涵)、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拟人(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和作者感情)、通感;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增强语势、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B表现手法 :写景抒情的诗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只要有想象)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咏物言志 、咏史怀古的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语文考题类型与应试技巧 2022 年高 语文 考题 类型 应试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