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数学解题与学习指导策略.pdf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数学解题与学习指导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数学解题与学习指导策略.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earning materials?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数学解题与学习指导策略Learning materials?数学学习与与解题的常用思维策略审题与分析策略十法审题与分析是解题的先导,以获得解题最佳思维程序为目的。常见的审题与分析的策略与方法有以下几种:1 . 观察入门(1 )观察数列的变化规律。例 已知数列an的前 5项是 1 ,2 ,4 ,7 ,1 1 ,试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审析:易发现相邻两项的后项与前项的差是等差数列,l ,2 ,3 ,推得,迭加得 十十()a - a= n- 1a= a +12n- 1=1+n(n- 1)2nn- 1n1注:数列(an)是二阶等差数列。(
2、3 )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4 )观察特征数。2 . 定义运用数学中的定理、法则都建立在相应的定义和公理的基础上,因此,对一类问题利用定义解题不失为一种本质的方法。不少学生在解题时能自觉地根据问题的特点联系相应的定理、法则,但对定义的应用却缺乏自觉的意识。因此,提高解题速度就须善于对一类问题利用定义解题。3 . 尝试探求(1 )试代验证(2 )猜测验证4 . 逆向探求5 . 筛选、淘汰例 设 m 、n为自然数,且 m n ,对于集合 A = 1 ,2 ,3 ,m ,B =1 ,2 ,3 ,n ,求满足 B C = 的 A 的子集 C 共有多少个?审析:逐个考察题中元素淘汰与题设不合的,留下符合
3、条件的重新组合。解:A 的子集总共有 2m个,而其中含 1 ,2 ,n 中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与条件不符,而且仅有 n + 1 ,n + 2 ,m中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才能满足 Bc = ,而这种子集的个数是 2m - n,即为所求。6 . 引人记号(或字母)例 若 X R ,求证:X6- X3+ X2- X 1 O 。审折:引入“y ”,y = X3,归结为证明关于 y 的二次三项式的值为正。证明:令 x3= y ,记 M = x6- x3x2+ 1 = y2y + (x2- x + 1 ),= (- 1 )2- 4(X2- X + l )= (2 X 1 )22 0 ,而二次系数为正,故 M
4、0 ,原不等式得证。7 . 形数相帮例 如果方程 X2+ 2 a X k = 0的两实根在方程 X2+ 2 a x + a 4 = 0的两实根之间,试求 a ,k 应满足的关系式。审析:函数 y1= X2+ 2 a x X + k ,y2= X2+ 2 a x - 4 )都是开口向上具形状相同又有公共对称轴的抛物线,把问题归纳为两条抛物线顶点的纵坐标间关系问题,Learning materials?同时要考察顶点与 X 轴位置关系。解:设 y1= X2+ 2 a x + k = (x + a )2 - a (1 )y2= x2+ 2 a x + a - 4 = (x + a )2 a2+ a
5、- 4 (2 )满足题设充要条件是抛物线(l )的顶点纵坐标不大于零且大于抛物线(2 )的顶点、纵坐标。即解得 +akakaaaka22220448 . 利用隐蔽条件例 求满足下列方程的实数 x ,y :5 x25 y25 x y 2 y - 2 x 2 = 0审析:由于该方程是二次方程(或可为无理方程),可能隐含若干个非负数之和的形式从而通过配方由每个非负数必须为零求解。解:配方得(x + 2 y 十 2 )2+ (2 x + y - 1 )2= 0 ,于是有且只有 x 十 2 y 1 = 0 ,2 x y - l = 0 ,解得 x = l ,y = - 19 . 转换目标1 0 . 从特
6、殊突破,推出一般例 已知 6 a 1 0 ,b 2 a ,c = a + b ,那么有()。(A )9 c 3 0 ;(B )1 5 C 3 0 ;(C )g c 1 8 ;(D )9 c 3 0 ;(E )g c 3 0 。解:取 a 的临界值代入已知式:a = 6 ,则有 3 b 1 2 ,9 a b 1 8 ;a = 1 0 ,则有 5 b 2 0 ,1 5 a b 3 0 .推出 g a b 3 0 正确,选(E )。Learning materials?怎样寻找解题思路的人日“万事开头难”,解题也一样,面对一道数学题目,尤其是解那些变式或综合题,从何处入手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这是许
7、多学生的一大苦衷。因此,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在解题思路教学中,突出解题思路入口寻找的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学会寻找解题思路的一般方法,从而顺利地解题。l . 抓关键信息一道数学题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有的直露,有的隐晦;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处入手,这样往往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 前卫工厂共有工人 1 3 0 0人,如果调走男 1 / 3 ,又调走女 5 0人,这时男女工人的人数相等。这个工厂原有男、女工各多少人?题目的四个主要条件中,“这时男、女工人数相等”是一个关键条件,首先抓住这个特殊句子下手,再抓住含有分率的句子分析,知道原
8、来男工人数可以看作“l ”,这样现在男、女工人数的对应分率都是(l - 1 / 3 ),由此可先求出男工人数;(1 3 0 0 - 5 0 )(1 - 1 / 3 + 1 )= 7 5 0 (人),再求出女工人数:1 3 0 0 - 7 5 = 5 5 0 (人)。题目中有诸如“相等”、“比多(少)”、“是倍”等特殊句子,实际上已经暴露了解题的关口。2 . 抓因果关联数学应用题中都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因果关联,有些题目则更显眼地突出这种现象,这时应当紧紧抓住“果”去析“因”,便很快可以找到解题的入口处。例 一个长方体木料,高增加 2 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增加了 5 6 平方厘米。原来
9、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多少?抓住“果”(表面积增加 5 6 平方厘米)设问:“表面积为什么比原来增加了 5 6 平方厘米?”从而找到“因”“高增加了 2 厘米”。再抓住“果”(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设问:原来长方休怎么会变成正方体的?几个面共增加 5 6 平方厘米?增加的每个面是什么形?这样的设问,使题中一系列信息不断发生碰撞,从撞击的火光中解题入口便暴露无遗:求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求出正方体的棱长求出长方体的长和宽求出长方体的高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即(5 6 4 2 )(5 6 4 2 )(5 6 4 2 - 2 )2 4 5 (立方厘米)显然,“求每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判断,就是从题中因果关联分析中作
10、出的。3 . 抓结构特征典型应用题都有其显明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能告诉我们解题的关键,实质上就是暗示了解题思路的突破口,如归一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先求同一个单位的数量;平均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总份数对应的总数量;相遇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先求出两车速度的和。这些应用题大多可从条件或问题入手,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找到解题思路。抓住算式的结构特征或几何图形的结构特征下手,也是找到解题入口的Learning materials?通法。例 计算 4 5 2 8 4 6 7 2 。看到这种“乘加”结构,立即会联想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再将式中个别数据作适当处理,便能找到简便计算入口:4 5 2 8 + 4 6 7
11、2 = 4 5 2 8 + 4 5 7 2= 4 5 1 0 0 + 7 2 = 4 5 7 2 。4 . 抓部分情节较复杂的应用题总是由几道简单应用题组合起来的。组合后的应用题不仅数量关系多了,其情节也繁杂起来,这时应当将有关情节分割开来,暂时先放弃一部分情节,集中精力找到另一部分情节的解题入口。例 单独加工一批零件,甲要 8 小时,乙要 1 2 小时,甲乙两人同时合作加工了 4 小时,这时甲比乙多做 2 5 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完工时两人各做了多少只?这是道情节和关系都比较复杂的综合题。对此宜将原题分割成三个部分(以完整句划分),对这三个部分到底先从哪个情节入手?显然,只有解决了第一个情节
12、问题,后两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当机立断,从此入手先求出这样两个有用的结论:甲比乙每小时多完成几分之几?18110140=甲乙合作几小时完不成?1+110= 4.8()(小时)18第个结论作用于第二部分情节,便可求到这批零件总数:35-1104=150() )(个)18第个结论作用于第三部分情节,便可求到最后的问题:1504.8= 9015O4.8= 6O()(个)()(个)18110上面介绍了四种寻找解题思路入口的常见手段,实际解题时应灵活运用,有时还应根据具体题目,凭借经验、直觉、灵感等不断尝试、直至获得成功。Learning materials?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与技巧在数学问题中,
13、有一类问题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可能就所有自然数一加以验证,所以用完全归纳法是不可能的。但就部分自然数进行验证即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又是不可靠的。这就需要寻求证明这一类命题的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满足逻辑严谨性要求的新方法数学归纳法。1 . 数学归纳法的范围数学归纳法是以自然数的归纳公理做为它的理论基础的。因此,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它能帮助我们判断种种与自然数 n 有关的猜想的正确性。2 . 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的关系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根据,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有第一步无第二表,属于不完全归纳法,论断的普遍性是不可靠的;有第二步无第一步
14、中,则第二步中的假设就失去了基础。只有把第一步结论与第二步结论联系在一起,才可以断定命题对所有的自然数 n 都成立。3 . 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是:(l )证明当 n = 1 时命题是正确的;k 为任意自然数,假设 n k 时命题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能推出 n = k时命题也正确,就可以肯定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都正确。数学归纳法和第二归纳法是两个等价的归纳法,我们把数学归纳法也叫做第一归纳法。有些命题用第一归纳法证明不大方便,可以用第二归纳法证明。4 .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它的依据是皮亚诺提出的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数的皮亚诺公
15、理,内容是:(1 )l 是自然数。(2 )每个自然数 a 有一个确定的“直接后继”数 a ,a 也是自然数。(2 )a 1 ,即 1 不是任何自然数的“直接后继”数。(4 )由 a = b ,推得 a = b ,即每个自然数只能是另外的唯一自然的“直接后继”数。(5 )任一自然数的集合,如果包含 1 ,并且假设包含 a ,也一定包含 a的“直接后继”数 a ,则这个集合包含所有的自然数。皮亚诺公理中的(5 )是数学归纳法的依据,又叫归纳公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及举例。因为由假设知 42 k + 1+ 3k + 2能被 1 3 整除,1 3 4 2 k + 1 也能被 1 3 整除,这就是说,当 n
16、 = k 1 时,f (k l )能被 1 3 整除。根据(1 )、(2 ),可知命题对任何 n N 都成立。下面按归纳步中归纳假设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几种不同形式以及它们的应用。(l )简单归纳法。即在归纳步中,归纳假设为“n = k 时待证命题成立”。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归纳法,称为简单归纳法,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Learning materials?(2 )强归纳法。这种数学归纳法,在归纳步中,其归纳假设为“n k时待证命题成立”。我们称之为强归纳法,又叫串值归纳法。通常,如果在证明 p (n l )成立时,不仅依赖于 p (n )成立,而且还可能依赖于以前各步时,一般应选
17、用强归纳法,下面举例说明其应用。例 有数目相等的两堆棋子,两人轮流从任一堆里取几项棋子,但不能不取也不能同时从两堆里取,规定凡取得最后一项者胜。求证后者必胜。证:归纳元 n 为每堆棋子的数目。设甲为先取者,乙为后取者。奠基 n = l ,易证乙必胜。归纳 设 N n k 时, 乙必胜。现证 n = k l 时也是乙必胜。设甲在某堆中先取 r 颗,O r k 。乙的对策是在另一堆中也取 r 颗。有二种可能:(1 )若 r k ,经过两人各取一次之后,两堆都只有 k - r颗,k - r k ,现在又轮到甲先取,依归纳假设,乙必胜。(2 )若 r = k ,显然是乙胜,证毕。上述形式的归纳法虽然比
18、较简单,但如使用不当,往往会发生错误,有两点应注意:第一,在使用归纳假设时防止无形中引入不相干的假设。第二,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数学规律的正确性。下面我们引入一个反例,在这个反例中,由于错误的证明导致证得了错误的待证命题。反倒:证明任意 n 条直线均能重合成一条直线。下面给出错误的证明:证:奠基 n = 1 时该命题成立。归纳 利用强归纳法, 可以有如下的归纳假设: 任意 1 条, 2 条, 3 条, ,k 条直线均重合成一条直线,要证 k + 1 条直线也重合成一条直线,设这 k + 1条直线为 l1、l2、, lk, lk + 1由强归纳假设得 l1, lk重合为一条直线,记为 l 。又由强
19、归纳假设得 l 和 l k + 1 重合为一条直线,于是任意 n 条直线便重合一条直线了。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这里的错误了,这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了强归纳假设而造成的。具体地说,这是在“l和 l k + 1这两条直线重合为一条直线”这一点把强归纳假设使用错了。强归纳假设中并没有包含这一条件,因为我们这里奠的基是 n = l ,因此待证命题 “k + 1 条直线重合为一条直线”要求对于一切大于等于 1 的 k 成立, 而上面证明中所假设的 l 和 l k + 1 重合为一条直线实际上是要求 k 2 ,这就是错误的所在。(3 )参变归纳法。在待证命题中含有参数的时候,例如 P (u ,n ),则用数
20、学归纳法证明 P (u ,n )对一切 n 成立时,在奠基步中,应证 P (u ,0 )对一切 u 成立。在归纳步中,假设 P (u ,k )对一切 u 成立,证明 P (u ,k + 1 )对一切 u 成立。这里,“P (u ,k )”对一切 u 成立称之为参变归纳假设,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参变归纳法,U 起着参数的作用。例 求证当 n 3 时有 n( n + 1 )(n + 1 )3。本题证明的困难主要在于归纳步骤,无论采用哪种归纳假设,都难于证明。如果我们对该待证命题施展一定的技巧,把该式中的部分 n写成 u (视作参数),部分 n 保持不变,即写成n un(u l )n,则可用参变归纳法证
21、明当 u n 3 时上式成立,原命题即可得证。奠基 n = 3 时,对 u 3 的一切 u 均有Learning materials?右端= 3 u3= u3+ u u2uu3+ 3 u g uu3+ 3 u23 u + 1= (u + 1 )3= 右端归纳 n = k + 1 时,左端= (k + 1 )U k + 1 = u (k + 1 )u k= (u k 十 u )u k (u k 十 k )U k= k (u l )u k (n + 1 )(u + 1 )k= (U l )k + 1 = 右端。所以当 u n 3 时,有 n un(u l )n。令 u = n ,上式便为 nn +
22、 1(n l )n,即为原不等式,故原不等式得证。值得指出的是,上面三种形式的数学归纳法,都要求待证命题含有自然数变元 n ,对 n 施行归纳,n 称为归纳变元,但是在数学的一些分支中,有些待证命题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含自然数变元 n ,但仔细一分析,实际上是含有自然数变元的,当我们一旦把 n 的含义明确以后,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这些待证命题就迎刃而解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 证明由a ,b ,c ,d 四个标识符利用+ 、- 运算符组成的任意算术表达式中,所含标识符的个数一定等于这个表达式中运算符的个数加 1 。证:设任意的表达式为 f ,而归纳变元 n 为 f 中所含运算符的个数。奠基 n =
23、0 , 则 f 由一个标识符组成 (因为没有运算符),所以命题成立。归纳 假设 n k时本命题成立,现证 n = k 1时本命题也成立。 f一定是下述两种情况之一:f 是 f1f2或 f 是 f1- f2。其中 f1,f2所含的运算符个数都小于 k l ,对 f1,f2使用归纳假设,可得 f1f2,f1- f2中所含标识符个数也比各自所含的运算符的个数多 1 。(4 )广义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不仅可用于含有自然数变元 n 的命题,经推广后,还可用于含有某些其它集合上的命题。这种集合,称为归纳集。对于一个含有某个归纳集上的变元 x 的待证命题 P (x ),所用的归纳法称之为广义归纳法。定义:设有
24、一个集合 A ,如果它满足下面三个性质:(1 )a1,a2,an是 A 中的元素(n 1 );(2 )如果 x 是 A 中元素,则 f1 1(x ),f1 2(x ),f1 n 1(x )也是 A 中的元素(n 、0 );如果 x ,y 是 A 是元素,则 f2 1(x 、y ),f2 2(x ,y ),f2 n 2(x ,y )也是 A 中元素(n20 );如果 x 1 ,x m 是 A 中元素,则 fm 1 xlxm),fm 2(xl,xm),fm n m(x1,xm)也是 A 中元素(m l ,n m 0 )。(3 )A 中的元素仅限于此。则 A 称之为归纳集 a1,a2,an称为该集的
25、开始元素,诸 f i j 称为该集的生成函数(其中第一下标为该函数的元素,第二下标以区分具有同样元素的各函数)。按照上述的定义,自然数集是归纳集,它的开始元素是 0 ,生成函数是 fLearning materials?(x )= x 1 。前例中集a ,b ,c ,d 的元素利用“+ ”,“- ”运算所构成的一切表达式的集合是归纳集,开始元素是是 a ,b ,c ,d ,生成函数为 f2 1(x ,y )= x y ,f2 2(x ,y )= x - y 。在证明含有某个归纳集 A 上的变元 X 的待证命题 P (x )时,可用如下的广义归纳法。奠基步要证明(al),P (a2),P (a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数学解题与学习指导策略 中小学生 学习方法 指导 丛书 数学 解题 学习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