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资料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
《完美版资料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版资料教师资格证“两学”考试心理学重点华师完整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概论1.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2.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方法:系统观察和直接实验标准:客观性信息选取取决于信息本身而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准确性准确而精确的搜集信息;可检验性多次实验。3.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里实验室。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
2、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为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行为主义心理学 这一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先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等人。 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选)精神分析学
3、派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最重要的特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与方法。认知心理学 它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以发展。 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艺术,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选、填)4.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简答)p13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一度集中于研究儿童期,现在对青春
4、期、成人期尤其是老年期的心理特点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遗传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阐述定义,简答、论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
5、方法。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1.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
6、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2. 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睡眠状态。3.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4.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5.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6.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
7、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7. 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P278. 生物节律: 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 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相一致。 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的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年节律:动物的冬眠、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生物钟: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维持稳定的内部定时机制。 对人的
8、自我感觉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而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止,这个规律自始至终不会有丝毫的变化,不受任何后天影响。(“人的节律”或人的“生物三节律”)9.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过渡期(1)、轻睡期(2)、沉睡期(34)、快速眼动睡眠(5)。当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10. 失眠:按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假性失眠:一些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正常人,但依然精神奕
9、奕,却认为自己“失眠”的现象。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意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失眠感,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失眠。 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在睡前喝了咖啡、茶或是可乐之类的提神饮品而导致神经兴奋或因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导致形成对药物的依赖而形成的失眠。11.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精神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12.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13. 催眠之父: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尔。14. 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最先提出“催眠”
10、一词并宣称它能够使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15.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16.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17.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18.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19.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
11、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类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1.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2. 超感知觉(第六感)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信息的可能性(了解)3. 人类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4.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
12、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5.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了)6.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7.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8.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此际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9. 基本的视觉现
13、象: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色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10. 明适应:瞳孔缩小,感光减弱;暗适应:瞳孔增大,感光增强。11. 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然而,三原色说不能解释一些视觉现象,例如视觉后像。当光刺激中止对感受器的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即消失,它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驻留,称正后像。而根据负后像原理,可以发现在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看到一个与它
14、相反的颜色出现,这是颜色对比现象。 拮抗理论为了解释视觉后像现象,黑林提出另一种颜色理论,称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他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12. 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属性,声音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13.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分为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14. 知觉的特性:(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
15、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15.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6.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7.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p72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1.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类型)。2.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
16、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保存保持(存储),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3. 记忆系统:当前得到公认的是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事象和声像。5.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主要特征:(1)编码的形式: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2)储存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容量有限。在任何时候,我们只能在头脑中保持并使用少量的信
17、息;(3)储存的持久性: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常识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6.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编码形式:语义代码(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视觉代码7. 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复述环境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8.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9.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
18、的数量逐渐增多。10. 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引发了两个重要发现:1)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发现尽管人们更容易记住有意义的字词,但不管要记的材料是什么内容,遗忘曲线的发展趋势都与艾宾浩斯的结果相同; 2)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11. 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为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12. 干扰破坏了大脑提取信息的能力,更能引起遗忘。13.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
19、依赖: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14. 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15.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16.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7. 学习的分类(选) 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18.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了
20、解 p102)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1.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是分不开的。3.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了解)4. 思维的种类: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5.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
21、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6.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研究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6. 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假
22、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7.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做归纳推理,后者叫做演绎推理。认知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8. 问题解决作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9. 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系你个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1)手段目的分析法;2)爬山法;3)逆向工作法10.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
23、素: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故着性、心向(或心理定势)1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2.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13.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14.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15.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简答、论述) p124 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 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美 资料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心理学 重点 完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