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安徽省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1. (8分) (2020八上锡山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 东皋薄暮望,_。(王绩野望) 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晴川历历汉阳树,_。(崔颢黄鹤楼)_,望峰息心。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天宇旷寥的诗句是“_,_。”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2. (7分) (2019八下大庆期末) 古诗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2、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B .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C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D .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2) 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3. (16分) (2017杭州模拟)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回答问
3、题。【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
4、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涂:同“途”,路。奚:何,什么。(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秋水时至 _河伯始旋其面目 _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_小童辞 _(2) 下列划线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B .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C . 河伯始旋其面目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D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4) 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
5、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4. (11分) (2017八上黄石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山阴:今浙江绍兴。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剡(shn):县名,今浙江
6、嵊县。 (1) 下列划线词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但少(但是) 入户(窗户) 夜大雪(下大雪) 因起(于是)B . 遂至(于是) 闲人(清闲的人) 眠觉(睡醒) 经宿(一晚)C . 念(想念) 相与(互相) 皎然(洁白的样子) 就之(靠近,寻找)D . 盖(盖住) 未寝(睡觉) 彷徨(犹豫不决) 即便(立即就)(2) 根据上下文推断,下列给划线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B .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C .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D .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3) 下列关于两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7、 ) A . 甲乙两文都在叙事中写了景,都是因景而喜,因景而去觅知音。只不过前者幸运,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后者遗憾没找到,只能独自返回。B . 甲文写景比乙文写得稍详尽些,甲文写月色隐蔽巧妙,用了比喻的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四望皎然”四个字,境界全出。C . 甲乙两文中主人公都有豁达的胸襟,只不过前者是官员,还夹杂着贬谪的悲凉和不得志的自嘲,后者是隐士,显得更洒脱不羁。D . 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迪各有千秋,甲文告诉我们良辰美景要及时与友分享,乙文则告诉我们分享良辰美景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尽兴的过程。(4) 根据原文,翻译【甲】【乙】中两个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吾
8、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5. (20分) (2019七上余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柿红秋意浓宫凤华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
9、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亳州市 九年级 上学 语文期末 考试 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