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比较适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接受和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接受知识时具有高效性,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然而其缺点就是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受到制约,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导致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却难以用于实际,学生知道是什么知识却不会用更不用说创新了。体现在小学数学上是学生学会了怎么读写和计
2、算人民币,但是在超市却不会买东西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通过自己亲身去实践探究感悟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和拷贝的,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相关知识概念没有理解其本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情感对当前的刺激做出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者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所学到的知识灵
3、活的,有助于培养他们长期的探究意识。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点: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优良的教学设备、数据库、软件和图书资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教师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技术和判断上的失误,从而导致探究时间的拖延给教学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大了教学难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怎样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一、针对年龄,有机运用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老师的讲授他们乐意倾听,而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
4、的,也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还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逐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有意义接受学习。另外,小学生对任何事物又都充满新鲜,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往往又不满足于接受老师的传授,而且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还是通过探究实践来实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独特的年龄特征,把握时机,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合适的时机运用。 二、因材施教,巧妙运用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
5、。特别是在实施探究教学时,老师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部分优秀的探究者往往控制和把持着局面,他们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的收获是比较大的。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可能只是陪衬,在探究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很低,思维并未被激活。有的甚至杂乱的做一些与课题无关的事,对探究的问题认识不够,或者根本不明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给予弱势群体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外。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即使学生用接受的方法也要把基础知识掌握下来,这也是有效整合的一部分。 三、联系内容,和谐运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概念掌握不好,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必定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接受性
6、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的基础,通常会给学生的成绩带来较大、显著的提高。而采用探究式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比较适用于讲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程序性知识比较适用于活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接受和探究相融合。在同一
7、节课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兼而有之,从实际出发做到优势互补。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出发,在调整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大力加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融合,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8、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一、首
9、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
10、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
11、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
12、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
13、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
14、自己的理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
15、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
16、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
17、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
18、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
19、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
20、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合作探究是小学数
21、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