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含解析.doc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聊城模拟)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宗法制影响扩大【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称为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公”或“侯”;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却自称为“王”,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A正确;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据所学可知,井田制瓦
2、解于春秋时期,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D错误。【拔高训练】周礼考工记载:天子之城“方九里”(约10.4 km2)。从考古数据看,洛阳周王城遗址与之相符;东周故城中,秦都雍城、鲁都曲阜、秦都咸阳宫城等也超过了10 km2。这反映出()A.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B.地方诸侯冲破礼制束缚C.秦国国家组织能力领先群雄D.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彻底动摇【解析】选B。东周战国时期,秦、鲁等国都城达到了周礼所说的“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模,反映出地方诸侯冲破了礼制束缚,B正确;“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与材料主旨不符,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国国家组织能力领先群雄,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经济基础即井
3、田制的“彻底动摇”,D错误。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的表述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3.(2020烟台模拟)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
4、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由国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赵、秦等国封邑的治理和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因此A正确。B、C是在秦朝,排除;D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4.(2021唐山模拟)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论证“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的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B.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C.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
5、工具D.刘兴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的论点【解析】选C。实物史料是指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包括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等,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直接反映当时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更高,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就是实物史料,故选C;国语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大多是第二手史料,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也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刘兴林的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一家之言,排除D。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
6、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B.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C.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D.主要在于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6.(2021济南模拟)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A.建立集权制度B.实现富国强兵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解析】选D。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
7、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主张集权、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出任官员;而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选贤任能,即为“尚贤”,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主张是改变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就是打破原有的政治秩序,故选D;法家思想中有集权思想,但材料中墨家并未体现集权,排除A;材料反映了法家和墨家如何治国的主张,并未体现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材料中的法家和墨家都涉及了如何选拔人才,但并未形成完善的人才选拔体制,排除C。7.(2021洛阳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这种经济思想()A.
8、体现了富国强兵的要求B.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加速了分封制度的瓦解D.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根据材料“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可知,这种经济思想认为致力于农业发展能有效治理国家,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防守攻战,故这一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基础、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和攻战的需要,体现了富国强兵的要求,故选A;根据所学,此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材料中的经济思想强调重视农业有利于国家治理和防守攻战,并未体现对分封制的瓦解作用,排除C;为小农经济产生奠定基础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非材料中重视农业
9、、轻视工商业的思想,排除D。8.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论语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据此可知,孔子倡导“博学”的重要目的是()A.增长人的才艺B.立德树人C.培育政治人才D.改造社会【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不好学会导致“愚荡贼绞乱狂”,说明其认为好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即立德树人,B正确;题干中不好学的结果与才艺、政治、社会无关,由此可以推断好学目的不是增长才艺、培养政治人才、改造社会,排除A、C、D。
10、9.(2020青岛模拟)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叟(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孟子倾向于()A.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C.主张治国应当施以法治D.不遵守法治而顾全人伦【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等信息来看,“窃负而逃”是孟子依据儒家伦理对问题解决办法的假设,说明孟子倾向于德化天下的王道之治,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故答案为A;材料没有反映孟子区分“庶人”和“大夫”以及不同的解决办法,排除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题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训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