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答案(实用).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答案(实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答案(实用).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1 二、名词解释 1. 政治思想 P3(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 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 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 为其设计夺取、 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 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 组织国家、管理( 治理) 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 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 智者: P24-25(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8) “智者”是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在希腊一此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 称智者。智者向人们收取学费,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
2、、修辞的技巧及相应 的参政知识,涉及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广泛的领域。作为第一批专 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论, 阐 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 推动着政治思想走向繁荣。 从他们开始, 希腊学术 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 没有统一的政 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他们几乎都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其思想也没有形成成 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说,对政治法 律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们的思想成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3. 苏格拉底 P25-2
3、6(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8) 苏格拉底是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一生追求真理, 把主要精 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 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 但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主要由 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记载了他讨论的一些内容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探讨普遍定义的苏格拉底 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并成为他的的柏拉图和再 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 苏格拉底强调首先是城邦政治的基础, 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 他认为, 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 过理性生活。 与此 相联系,他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
4、政治。这些思想后来都被柏拉图所继承。 4. 哲学王 P33(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9)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 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 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 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 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 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 力体系之外。 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也是柏拉图理想 国家的核心内容。 5. 亚里士多德 P37(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
5、创始人。他 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亚 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丰,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 政治学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知识的系统 考察和全面把握, 对人类知识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分类。他把学科划分为思辨 或理性科学、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等。政治学属于实践科学的一部分。亚里士多 德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于此同时, 他也 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创立了政治学
6、这一独立的学科。 6. 双城论 P47-48(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1) 奥古斯丁的传世之作 上帝之城 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奥古 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和神无所不能理论,区分了所谓的 “上帝之城” (天上之城) 和“世人之城” (地上之城) 。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 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 德,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 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在区分“上 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
7、,在理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不过,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 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 家关系的主张, 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 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 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三、论述题 1.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导P12) 答: (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6 世纪的古代希 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 包括其周围的面积有 限的农村。 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 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 负责维护城邦的 政治秩序。 受
8、地理环境影响, 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对外独 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 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 治权利。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 务的政治体系。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 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 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3)到公元前 5 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城邦民主制 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 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
9、的良好法律,从事 协调一致的活动。 法律不仅约束公民, 使其合乎规范, 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 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 的关心和思考。 其中,一大批智者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发达的民主 制度和活跃的公民政治生活进行了热烈的政治讨论,推动了政治思想走向繁荣。 总之,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史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 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2. 什么是哲学家治国?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中外政治 思想史学习指导 P14) 答: (1)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
10、论 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 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 的社会政治结构, 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 即哲 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柏拉图所讲的“哲学家”具有特殊的含义。柏拉图提出,“知识”和“意见” 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他把一般人所谓的知识归结到“意见”范畴。“知识”只是 哲学家才具有的,它是对“理念”的把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知识,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 只有哲学家才达到对国家理念
11、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 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 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掌握它,也 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政。同时,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信念, 认为善出于识,恶出于无知。人一旦有了关于善的真知识, 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 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 也是惟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 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 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 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他相 信,只有依靠哲学家治理,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2)哲学家治国思
12、想是柏拉图的独创,也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这是 柏拉图提出的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柏拉图生活的年代, 正值雅典在伯罗奔 尼撒战争中遭到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走向衰落的时期。 战争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 社会的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柏拉图认为, 人的品性 是政治的基础,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变现实的不良政治, 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3)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这是 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否定。 3. 西塞罗的“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中外政治思想史学习指 导 P16) 答:
13、在西塞罗的时代, 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已与希腊城邦有很大 的不同。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从新定义国家。 他 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他说: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 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 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 所有。所以,“共和国”这一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在罗马王 政末期,王事实上成了人民的主人, 支配着人民的命运。 人民在推翻王权专职后, 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 把国家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家从此成了人民集体的事务或
14、共同财产,所以被称为“共和国” 。 西塞罗指出,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 人民却属于一个人,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 那里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国家。 当权力为一个集团所垄断时,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国家。而权力即使有人民掌握, 如果不依法统治,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国家。在西塞罗看来,这种国家更坏,因为 这里没有法律的纽带,没有正义。 西塞罗的国家概念显然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 他不再把国 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 罗马共和国的特征。事实上,罗马城邦从来就不像希腊城邦那样狭隘和完全封闭。 它创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兼
15、并和吸收其他部落和城市的居民。到西塞罗的时代, 它已经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 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业2 二、名词解释 1. 神学政治观(指导书 P19)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 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 提高 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 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 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 德伦理观念。 2. 两剑论 (指导书 P20) 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
16、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 12 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这个理论把精神权 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 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 一把 为它使用。 通过加冕仪式, 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 真正所有者,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必须服从教会, 为教 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 3. 权力政治观(指导书 P30)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 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一政治观认为, 政治权力的建 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 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
17、从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 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4. 自然权利(指导书 P39) 维护私有财产, 初步提出自然权利观念是格劳秀斯自然法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他 看来,自然赋予每个动物以自卫和自救的力量因此人们可以凭借暴力手段保卫 自己。这种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和要求偿还所欠债务的权利。这样,格劳秀斯便 把生命、躯体、自由看成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在此基础上,霍布斯提出,“每 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时,就应该力求和平; 在不能得到和平时, 他就可以 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动力”, “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
18、己” 。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人们就必须把人家所有的权利和权力 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后者可以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 志转化为一个意志, 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土地的生产谋生并生活得 很满意,这就是国家的产生。 5. 人民主权(指导书 P49) 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话语, 主权概念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 向。在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等人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 “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卢梭以 “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 “公意” 、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 论为核心, 对主权学说做了
19、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 卢梭第一次 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 重要影响。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 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深刻地影响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 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诸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 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空想性等缺陷。 6. 群已权界(指导书 P63) 密尔继承了洛克以来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 则,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为了寻找个人自由的合理范 围,密尔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为
20、会涉及他人, 另一部分只涉及 本人,以此为基础,密尔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己”(个人) 权界论、他认 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害他人,就应有完全的自由; 但当他的行为妨害了他 人时,这种行为就被排除在自由范围之外,而被放进道德或法律的范围之内,人 类就有理有权干涉他的行动自由。 因此是否危害他人,就是“群己权界”的 “界” 之所在。密尔认为,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 德压力,都要绝对以此为界,这是一条原则。 三论述题 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括哪些组成部分?(指导书P56) 答:杰斐逊的民主
21、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宪政民主的理论,体现了宪政与民主两个重 要的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他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在任 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力,包括建立、改变 和撤销政府的权力。 (2)民主性原则。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 和宪法。 (3)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共和主义 的第一原则是“多数法则” ,在杰斐逊共和理论中,多数原则是与维护少数人利 益结合在一起的。 (4)代议原则。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 给少数人行使, 从而既使人民的意志成为有效的因素,
22、又解决了直接民主制下所 无法实现的问题。 (5)分权与制衡原则。政府各项权力必须平均分配给几个政府部门,每个政府 部门都由其他部门有效地加以遏制和限制,无法超越其合法范围。 试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指导书 P52) (1)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深受英国和罗马共和国历史经验的影响。(2) 孟德斯鸠 认为,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 权力”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3) 孟德斯鸠对西方 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 约权力”的重要思想。 (4) 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 要
23、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3. 边沁是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的?为什么说功利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 (指导书 P70) 答:边沁视个人利益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 人的根本道德原则, 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 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标的, 由 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只要使人能够追求和实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就会实现 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 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边沁否定自然法的 存在,否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外 政治 思想史 作业 答案 实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