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习题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ppt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习题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习题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ppt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解析】选A。把个体小农统一编入国家户籍,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征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对个体小农的剥削较轻,排除B;掌握人口数量只是表象,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封建国家征发赋役,排除C;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且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D说法不全面,排除。2
2、.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商贾编入市籍,秦朝时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说明从春秋到秦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人的地位变化,而不是强调户籍制度变化,排除A;据所学,战国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据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排除C。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
3、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解析】选C。户籍的划分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故A错误;户籍的划分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方便征税,故C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4.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4、.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错误;材料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错误。5.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
5、.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解析】选B。根据土断的含义“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可知,土断制度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故选B;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因为豪强地主经营田庄,操控九品中正制等,排除A;材料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C;根据土断的含义可知,激化了国家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6.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解析】选D。材料述
6、及为了征收徭役赋税,隋朝户籍法规定地方官员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情况,不涉及户籍制度与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充足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表明制定户籍法是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保障的是政府的财政稳定,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故C错误;户籍法通过清查户口,规定应缴纳的具体标准,保障徭役赋税征收,故D正确。7.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B.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C.君主
7、专制程度不断提高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细致、深入,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的趋势,说明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从材料中“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可以看出,血缘等级不是县级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排除D。8.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
8、,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解析】选D。国家重视户籍管理,一定是从国家稳定和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农民是国家主要人口,但不是全部,且严防农民造反和压迫农民只是部分目的,不具有全面性,故A、C错误;征集劳役和兵役只是户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具有全面性,故B错误;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和物力具有全面性,概括出了户籍管理的作用,故D正确。9.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
9、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解析】选D。根据“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走向僵化,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了削弱,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统治的信息,排除B;“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
10、方式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这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不是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 ()A.将兵法B.保甲法 C.保马法D.均输法【解析】选B。1935年的中国,尽管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但蒋介石还是将重心放在处理国内问题上,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同材料中“训政及地方自治”相关,故B正确;材料所述为地方政事,军事色彩偏弱,故A错误;保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260325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