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总复习分块示说三第四讲 古代诗歌鉴赏了解古代诗歌特点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4,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5,鉴赏古代诗歌的观点2005年古代诗歌鉴赏例举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
2、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北京试卷第12题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3、。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是代替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
4、“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志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意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_不同点:_2005年上海试卷第1416题 例5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
5、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 千古长如白练飞:_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2005年江西试卷第16题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005年福建试卷第10题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
6、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005年山东试卷第16题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2005
7、年浙江试卷第16题 例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005年江苏试卷第14题 例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
8、司空曙为李益诗友(1)诗以“微风”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5年广东试卷第14题 例1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目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
9、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补例题讲解:例1讲解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春天经过宜阳时,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鸣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全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年年都吸引
10、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但是,在安史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随后,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无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
11、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对时全的深沉叹惋。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数“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鸟有花,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文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
12、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例2讲解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么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
13、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枯坐的身,显
14、得孤单寂寞。(2)作者通过想像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表现思家之情。语言质朴例3讲解2005年全国试卷第12题 雨后池上 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前二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也许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寸洗耳恭听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比喻有
15、新鲜之感。不公能使人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并联想到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春雨后池塘独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人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自然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
16、二字,首先造成一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一种急促的旋律。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
17、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例4讲解2005年北京试卷第12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答案:D C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例5讲解2005年上海试卷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 庐山瀑布 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
19、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
20、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答案:1
2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例6讲解2005年江西试卷第16题 绝句 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这首七绝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前两句写气候之乍暖,并点出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诗人善于选择人与物的典型形象。先写“游子春衫”: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游子常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
22、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因气候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与“野梅”。桃花于仲夏开放,但此时已经“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两物体现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字,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以使口舌生津。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细腻,很会捕捉典型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
23、“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候又变寒,田蛙于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已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此诗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
24、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例7讲解2005年福建试卷第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
25、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
26、,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巧夺天功。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
27、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出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例8讲解2005年山东试卷第16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的大江,即指长江。首句暗点江阴,次句明提浮远堂。唐人许浑曾于秋夕登楼作诗曰:“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
28、东楼),次句遣词、写意、造境,与许浑诗均相似。“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抽象之词,一般都做夸张之用,如“万里心”、“万里情”、“万里忧”等。在这首诗中,由于借助江、山两个方面,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遂使原本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末句。上联写江,是近瞰。前人言“愁”,喜将“愁”与“水流”直接联系起来,比喻愁之深长。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诗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亦不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下
29、联点山,是远望。前人写愁,也喜欢用山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接、明白,但往往更加含蓄、深切。借山寄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另一种正好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
30、极度悲愤之情。例9讲解2005年浙江试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
31、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32、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 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是诗人淳熙五年(1178)在常州写的诗。诗人在淳熙四年夏从儋州改知常州,
33、这首诗是诗人到常州后第二年夏天写的暮热游荷池上五首诗之三。常州的夏天是很炎热的,诗人面对闷热难堪的环境,渴望能找到一个清凉一点的地方,他来到了荷池上。诗人在前两首诗里极写“追凉无地”、“追凉不得”的烦恼,本首诗终于盼来了风,但仍然没有退凉。首先传来的好消息的是池边的细草,它们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说:风来了!于是乎诗人的劲头上来了,他急忙散开衣襟,尽情地领受这十分难得的天公恩赐。此处的“拦”字用得极妙。“拦”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诗人长时间经受闷热的煎熬,好不容易看到细草摇头,知道风来;他简直迫不及待地散开衣襟,企图把这风全给拦住,不让溜走一点。风是被拦住了,但诗人所得不多,仅仅是“一西风
34、”。这个“一”字,把酷热难熬、简直是斤斤计较的诗人在那儿屈指计算的神情写出来了。风虽来了,可惜太少,解决不了问题,为了表达这种细微的分寸感,诗人把目光投向荷花。长日的酷热还没有退尽,那些娇嫩的荷花还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诗人把翠绿高擎的荷叶比作伞,把娇艳的荷花比作美人的颜面,这并不高明,而此却有新颖之处,在于诗人把花和叶联系起来,写出了事物的神态,奇妙地表达了“余热未尽”这一层主要的意思,使全诗顿时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接触到了暮热游荷池上这个题目的中心之点,写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
35、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例10讲解2005年江苏试卷第14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为李益诗友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媒介,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
36、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象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
37、,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38、。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例11讲解2005年广东试卷第14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
39、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
40、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答案:(1)“荒村”与“古寺”、“
41、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古代诗歌鉴赏应当注意什么?了解古代诗歌特点,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烟,湖光山色
42、等。把握意钟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1) 意象: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含有一定意义的事物或景物。可以说,没有意象就不成诗歌。如:季节,山川,河流,湖,树,草,鸟,灯,荷花,杨柳。(2) 意境:它是“意”和“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如陶潜的归园田居。2: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美韵律。语言风格是:豪放。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功当量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沉郁。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
43、流。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沉郁风格的全表诗人是“诗圣:杜甫。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3:古代诗歌的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指体现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夸张,借代,拟人,运用典故,烘托,对比衬托,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夸张:夸张手法只要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借代:运用借代,目的在于把事物描摹得更精炼,更形象,更具特征。拟人:拟人是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