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教材复习笔记1.doc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教材复习笔记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教材复习笔记1.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不同类型的神经症。1、神经衰弱。症状可分三组:(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并且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病人感到痛苦。感到控制不了或摆脱不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2、焦虑神经症。(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慌、出汗等。(2)主要类型。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3、恐惧神经症。(1)特点:害怕与处境不相称。病人感到很痛苦,
2、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到损害。(2)主要种类:场所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3)鉴别诊断:疑病症病人过于担心健康,四处求医,而疾病恐惧症病人只害怕得病,无求医要求。4、强迫性神经症。(1)以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2)主要临床相: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有症状自知力,感到异常,希望消除,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痛苦。(3)主要种类:原发性强迫;强迫观念、强迫表象、强迫恐惧、强迫意向;继发性强迫动作。5、疑病神经症(1)主要特征:对健康过虑;对身体过分注意;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3、2)主要临床相。对健康状况过分关切,有各种主观症状;各种检查均不肯定有器质性疾病,未发现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多合半焦虑与抑郁.6、抑郁神经症。(1)轻度抑郁症的临床相.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下降,伴随自责、自罪.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希望,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2)抑郁神经症的特点。抑郁本身并不包含神经冲突,抑郁神经症应该理解为:心情低落背景上有持续存在的心理冲突,如既自卑又怨天尤人,既承认自己追求目标高但又不屑于踏实生活等.(3)对内源性神经症,要告诉病人他无法使自己的病痊愈,他患了真正的病.而抑郁神经症,应委婉的说明,神经
4、症是一定行为模式的结果,与以前的生活态度相关,他必须发挥主动促进自己走向健康,自助者天助等。四、注意事项第一、与偶尔出现类似精神障碍的鉴别;第二、与强烈刺激下的“神经症性反应”相鉴别;第三、所谓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是指求助者的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来解释。第二单元 识别其他常见精神障碍1、双相情感障碍.2、抑郁发作.3、适应障碍。患者感到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或难以应付。可能存在与应激有关的躯体症状诸如失眠、头痛、腹痛、胸痛和心悸.4、分离性(转换)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寻常或戏剧性的躯体症状,例如抽搐、遗忘、出神、感觉缺失、视觉紊乱、肢体瘫痪、失音、身份识别障碍、“附体”状态。5、难以解释的躯体主
5、诉。6、进食障碍.7、睡眠(问题)。8、性功能障碍.9、精神发育迟滞.10、多动(注意缺陷)障碍。11、品行障碍。12、遗尿症。13、居丧障碍.第三单元 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一、常见人格障碍三个要素: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或持久的适应不良;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二、常见人格障碍的特征.1、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等。2、偏执型人格障碍。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自视甚高,有错常归咎于他人,不能接受他人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喜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常自感不安全而处于紧张戒备状态,并千方百计
6、寻找怀疑偏见的证据;无端揣测别人对其有不良动机,歪曲别人的善意提醒等。3、分裂样人格障碍.思维古怪。4、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为高标准、严要求,做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苛求细节,如不完美就会焦虑、紧张或苦恼。自我克制、谨小慎微,过分的道德感,给人以刻板、迂腐之感。5、表演型人格障碍。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暗示性、依赖性特别强。高度自我中心, 不为他人考虑,情绪变化无常易激动等.6、冲动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缺乏冲动控制。易激惹。7、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听从他人安排。第二节 识别病因第一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
7、学因素一、 工作程序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其心理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二、相关知识(一)生理功能改变与心理活动的互为因果.(二)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1、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2、肺性脑病。3、肝性脑病。4、心源性脑病.5、肾性脑病。6、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发甲亢、甲减等。7、代谢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8、手术后精神障碍.9、艾滋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心理变化过程:否认期、怨恨期、妥协期、抑郁期、
8、接受期。(三)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儿童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或退缩行为等.(四)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形成的影响。第二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一、 工作程序(一) 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二) 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三) 确定社会文化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二、相关知识(一)重点查询求助者经历的生活、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分析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二)心理应激.(三)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四)社会支持系统对应激的作用。(五)跨文化心理学。三、注意事项第一、除了负性事件外,注意正性的生活
9、事件也会成为应激源;第二、注意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第三、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第三单元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一、工作程序(一) 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的事例。(二) 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和错误评价.(三) 分析求助者内心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四) 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五) 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六) 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七) 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八) 分析有心理发育停滞。
10、二、注意事项第一、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第二、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第三、注意负性自动想法对认知评价的影响。第一章 心理咨询技能第一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第一单元 系统脱敏法一、 工作程序(一) 学习放松技巧(二) 建构焦虑等级(三) 系统脱敏二、相关知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个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三、注意事项第一、如果引发求助者的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实施脱敏训练。第二、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
11、情境不同而变化。第三、系统脱敏等级设计要合理,每个等级跨度不要太大。第四、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或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第二单元 冲击疗法一、冲击疗法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焦虑的行为,让焦虑自行降低,是一种被动的放松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允许求助者采取不适应的行为去应对唤起焦虑的情境。想象冲击疗法不同之处是暴露在想象的恐惧之中而不是现实中,可以用一种对求助者不会带来消极后果的方式再现创伤情境。二、工作程序(一)通过详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二)签订治疗协议。(三)确定刺激物,治疗准备工作。(四)实施冲击治疗.一般实施2-
12、4次,第一次3060分钟.三、相关知识.冲击疗法的优点是简单、疗程短、收效快,缺点是要提高求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应该是在任何一种其他方法都失败之后,才可考虑使用.四、注意事项第一、求助者对冲击疗法要有足够的了解,经同意并签订协议才可采用。第二、如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或者家庭提出取消治疗,经咨询师劝说无效时,治疗应立即停止.第三、当治疗出现以下情况,也应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1、通气过度综合症。2、晕厥或休克.第三单元 厌恶疗法一、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
13、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二、工程程序(一)确定靶症状。(二)选用厌恶刺激。1、电刺激。2、药物刺激。3、想象刺激。4、其他刺激。如憋气、羞辱、强烈的光线。(三)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厌恶刺激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三、注意事项(一)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必须在严格控制下使用.(二)如果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与咨询师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三)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第四单元 模仿法一、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他对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二、工作程序(一)
14、选择使用的治疗对象。模仿可以通过求助者的经历和心理测量的结果得以反映.(二)设计示范行为.(三)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三、模仿法具体方式1、生活示范。2、象征性示范。3、角色扮演。4、参与示范.5、内隐示范。四、注意事项。一般来讲,模仿法更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对正确模仿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第五单元 生物反馈法一、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5、.二、工作程序(一)治疗前准备。(二)诊室训练。进餐后30分钟开始训练、求助者取仰卧位、安放电极(前额或前臂)、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反馈训练等。每次30分钟,每一周1-2天一次,第二周起每周2次,持续48周。(三)家庭训练。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三、相关知识(一)基本原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证明人体的大部分生理信号都是神经或肌肉的化学变化引起的.化学变化过程产生了电位,当细胞处静息状态时,呈内负外正状态。细胞这种激活与静息状态称为除极或复极,由此产生一个特有的电位波型,通常情况下,这些生理状态不易被自我察觉,被试可以通过这些信号,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放松,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状态,
16、这是生物反馈仪的原理.(二)临床常用的生物反馈仪的分类1、肌电生物反馈仪。适用于焦虑症、恐惧症与精神紧张的一些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功能性与某些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等。2、皮肤电反馈仪。3、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仪。4、脑电生物反馈。四、注意事项。第一、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禁忌症主要有:各类急性精神病求助者;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第二、并不是每一个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的求助者中都能从中受益。第六单元 认知行为疗法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
17、法和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是: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中和治疗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引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二、工作程序(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1、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求助者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
18、自己所具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2、确定咨询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重在将求助者引导到某个特定问题范围内,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1)建议。(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和过程进行观察。(3)模仿。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如:我
19、毫无价值。它们并不针对具体的事实与行为,也难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加以检验。语义技术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一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或行为,二是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即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提出某些任务,进一步延伸治疗。(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1、概念阶段。压力接种训练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通常求助者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行为干预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训练
20、和自我指导训练等。放松包括冥想、瑜伽、呼吸技术、慢跑等。3、应用和完成阶段.三、相关知识(一)基本原理.1、贝克的认知疗法。(1)共同感受或自动化思维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认为心理问题源于过程的,如错误思维、在信息不足或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正确推理,以及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常见的错误:主观推断.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具体的认知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是认知治疗的核心。(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2、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他认为错
21、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逐渐从揭示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3、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要求助者察觉他的内部自我谈话。第一阶段:自我观察。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这时,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这一过程将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改变求助者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们更乐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
22、活动.“我觉得我改变的不仅仅是情绪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的障碍和疾病都有效,可用于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第七单元 求助者中心疗法一、工作目标(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开放,较以前能坦然接纳自己的感觉和外部世界,认识更有弹性;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之间的冲突减少.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独立地为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生活更加积极了。4、求助者统合了内外,变得更加适应了.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23、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处于焦虑中或具有攻击性。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处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1)关注.(2)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表面水平的,还要是深层水平的。(3)非语言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4)沉默作为交流过程中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2、坦诚交流的技术(艾根观点)(1)不固定角色。咨询师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咨询 二级 技能 教材 复习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