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3.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3.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杜甫诗歌三首3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2、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3、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目标目标1难点目标目标2导入示标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目标三导学
2、做思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学做思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3.掌握诗歌内容。(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
3、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2)概括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学做思三: 合作探究 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
4、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学做思四: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后练习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教案 杜甫 诗三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