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专题史全国卷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一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提升训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优化方案专题史全国卷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一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提升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专题史全国卷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一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提升训练.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荀子富国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生产力水平高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努力增加土地肥力。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故B项错误;材料与“女织”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2(2015济南二模)墨子鲁问篇记载:“鲁
2、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据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史料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故D项错误。3(2015江西高中盟校一模)有人描述: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
3、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解析:选D。据题干情境,两宋时期长江流域加速开发符合史实,但与明清相比较,明清时期不仅加速开发了长江中下游,而且进行了经济分工,因此汉口成为“湖北一地之咽喉”“天下四聚之一”, C项错误,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正处于分裂状态,不符合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4(2015广东东莞一模)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
4、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解析:选D。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
5、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解析:选B。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从宋代到明代,棉花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政府没有对棉花私营进行禁止,故A项错误;棉花早在秦汉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外来棉纺织业的竞争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6、6(2015太原三模)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只是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体现政府实行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
7、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7(2015湖北宜昌二模)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解析:选A。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古欧洲就有了消费中国丝绸的群体,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
8、原因是古欧洲的内在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间商牟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张骞通西域,故D项错误。8(2015山东菏泽二模)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解析:选B。材料中腾冲成为“西南一巨区”、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说明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
9、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9(2015江西上饶三模)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解析:选A。“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说明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农民消费能力有限,制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 方案 专题 全国卷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模块 中国古代 第一步 古代 中国 农耕 经济 课时 提升 训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272794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