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出我国大学传统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已不适应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存在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等问题,进而结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探索了教学研究性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新模式。 关键词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院制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是高等学校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是高校学术组织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也是高校运行体系的重要环节。基层教学科研组织
2、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状况。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水平高,就能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有活力,学校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创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突破制约学术功能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应该注重教学、科研功能协调发挥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新模式。 一、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的历史演进 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师会,此后讲座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欧洲各国大学的传统形式,并经殖民地政府或民间移植成为曾遍及全世界的学术组织模式。19世纪,美国大学里产生了学系并逐步
3、成为主要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19世纪上半叶,俄国产生了教研室,成为前苏联传统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基层组织普遍采用的是“校(院)系所(中心)”三级管理的学院制模式。 建国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沿用欧美的学院制模式,大学下设学院,学院下设若干学系,相应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主要是系或研究所。直到19521957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和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学习前苏联经验,我国大学才取消学院建制,将一门或几门性质相近课程的授课教师组织在一起,组成教学研究指导组或教学研究室,后来统一变为教学研究室,实施“校院系(所)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术组织结构模式。 在这种管
4、理模式中,教研室是大学教学科研组织中最小的单位,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实体,所有教学科研人员都归属于各自的教研室。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按照这种模式,基层教学科研组织中的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院系一级机构是根据二级学科专业甚至三级学科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组织。研究所一级科学研究机构是所、中心、实验室,以学科为单位,围绕某一学科进行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并组织研究活动等,不进行本科教学但进行研究生教学;专业教研室则进行教学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围绕本科生教育,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承担单一
5、的教学任务,不承担科研任务。 1985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高校专业调整后,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相继出现了教研室改造、创建研究所(室)、调整撤并专业、分合增建学系、恢复兴办学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来被废除的“学院”得以恢复,大学逐渐实行学院制改革,即“校院系”三级学术组织管理模式。 当前的情况是,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虽然几经变革,大部分高校在表面上恢复了学术组织的“校院系”三级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传统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很多高校不是通过系的合并组建学院,而是简单地把原来的系升格为学院。实际上学院是系的翻牌,系是教研室的翻牌,组织名称发生改变,形式上变了,但专业口径没变,组织文
6、化、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的高校在学院设立后,原有的本科教学模式没有变动,教研室仍普遍存在,因而在我国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中,“学校学院学系教研室”四层次结构模式仍占据较大的比重。 二、我国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现状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学传统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已不适应目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形式和新特点,难以达到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更无法促进高深学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主要表现如下。 1. 基层教学组织松散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但多数院校的学院下仍设系,而且有的学院是实体,有的系是实体,有的高校学院下设直属的研究所或研究
7、中心。往往一系或一所(中心)跨多个专业,或几个系、几个所(中心)同办一个专业,职能交叉多,组织功能不协调,工作效率低,造成谁都在管而谁都没有管实的现象。另外,由于基层教学组织松散,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的、教改任务、各种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往往只是少数人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整体实力体现不出来。 2. 教学资源分散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等往往是由多个学院、系或研究所承担。因此,谁来组织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都是不确定因素,归属不明造成谁都说了算又谁都说了不算,难以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合力。另外,学科、专业面拓宽后,
8、教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未能及时优化组合,或造成资源不足,或造成资源闲置。 3. 教学科研不协调 现行的高校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往往重科研轻教学,甚至只从事科研不从事教学,反之只从事教学不从事科研,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补充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专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的仍是灌输教育和传授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不能通过教学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安排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 各高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但实验教学并未与之配套调整,实验教学仍维持原有
9、的体制和机制,教学内容陈旧、资源分散、管理不顺、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的构建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学科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较多,有一定数量的科研开发系统和机构,有学科带头人,大多数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整体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偏重于教学,在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力量与水平,开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
10、务的科学研究及技术革新工作。在教学改革中,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构建与其实现教学科研功能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式。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构建需充分体现其规模适中的优势,减少组织层级较多带来的复杂性和低效性,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原则 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育人活动的载体,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两翼。高等教育对知识门类的划分与基础教育相比更加细腻,需要实施科学的教学,对所传授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探究。高等教育要创设一定的组织形式,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交互活动的环境空间,使二者能够
11、有效运转、协调发展。 2. 教授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表明,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研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支撑大学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中,教授是教学经验丰富、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前沿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权利、有能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发挥多少,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质量、声誉和生命。大学教授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要使教授的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创造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3. 资源配置科学有效的原则 大学除了需要以教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外,还需要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为
12、人力资源服务的。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就要依据系统性原理科学配置其他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的管理过程也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有效,不能仅靠组织的形式,还要靠维系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所以,大学组织形式的确定需要辅以有效配置资源的激励机制,创建一种公平的人际氛围,进而激发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积极行为。 4. 全程管理便捷系统的原则 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构建应当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必要的条件,即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构建需要从管理的全过程出发,整体提高管理效益。据此,教学科研组织的规模、教学科研组织的层级、教学科研组织的沟通渠道等,均需要从方便、简捷、有利于
13、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出发,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组织模式。 根据以上原则,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1)更注重院级教学科研组织职能的发挥;(2)彰显教授治学的精神理念,强调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3)对拥有重要决策权的教学科研组织实施监督;(4)采用扁平化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使管理更为简捷。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的新模式中,应突出中层组织机构的职能,学校可以在学院一级设置由学科带头人或教授组成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院级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大事项。院级行政组织机构和系、研究所作为教学科研决策的执行机构。系下还可设课程群或课程组,加强课程整合和拓展,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组织模式由于管理层级减少,权力分解至院所,更容易调动教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学校决策能较好地得以贯彻和执行。校长则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校级教学科研组织,定期讨论或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把握办学方向。但这种组织模式由于结构扁平,管理面较大,所以在控制上可能出现困难。为此,需要强化纵向与横向上的监督职能,以保证教学科研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 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