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诊疗指南.doc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诊疗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诊疗指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诊疗指南一、概述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其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最强,许多药物都有肝内经生物转化而被清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也可对肝脏造成损伤。老年人肝脏血流和肝细胞减少,其对药物氧化、还原、水解等代谢反应降低,药物易在肝内蓄积,随着老年病治疗用药及老年保健用药的日益增多,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是年轻人的2倍左右,可高达20%。临床上呈急性或慢性病程,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胆汁淤积。目前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中药为主。二、发病机制1.直接毒性作用直接毒性作用即可预测性肝毒性,指药物经肝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亲电子基、自由基、氧基等)
2、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造成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这类药物性肝损害可被预测。2.特异质性反应特异质性反应即非预测性肝毒性,指机体对药物或对药物特异质反应所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种过敏反应,这类药物性肝损害不能被预测。3.老年人易发生药性肝损害的机制(1)老年人肝脏重量下降,明显萎缩,细胞数量减少变形,主要代谢器线粒体数减少,使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弱,药物肝内代谢缓慢而易于蓄积体内。(2)老年人肝脏中非线粒体生物氧化主要场所过氧体数量减少,过氧化酶活性下降,滑面内质网中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合成能力明显降低,使药物代谢进一步延缓。(3)随年龄增长,肝血流量下降,必然影响肝脏对药物的灭活和清除能力。
3、三、病理药物性肝损害主要病理改变有:(1)肝细胞变性、坏死:是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表现,主要由毒性中间代谢产物引起。坏死绝大部分发生在肝小叶第三区(zone3),因该区的药酶浓度最高而肝窦内氧含量最低。致该类型病理改变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异烟肼、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NSAID、噻嗪类利尿剂、磺胺等。(2)肝内淤胆:因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破坏,不能将胆汁排出细胞外(称为小叶内淤胆)或因胆小管内胆汁流速减慢以及免疫反应引起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破坏和减少,胆汁在肝内积聚(称为小叶间淤胆)的结果。此型又可分为毛胆管型、肝毛胆管型、胆管型。常见药物有:口服避孕药、甲基睾丸酮、法华林、
4、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红霉素等。(3)混合型:以肝实质损害为主伴轻度淤胆。多因机体对药物过敏,由免疫机制引起。常见药物有: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呋喃坦啶、异烟肼、丙硫氧嘧啶等。四、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异大,一般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肝损害大多是可逆转的。(一)急性药物性肝损害1.肝细胞毒损害(1)肝炎型:最多见。以肝实质细胞的不同程度损伤和坏死为主,潜伏期数天至3个月。临床似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前12天可有纳差、上腹不适、恶心等前驱症状,肝肿大伴压痛,血清转氨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重者可发生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死亡。(2)脂肪肝型:特点为
5、脂肪肝、氮质血症、胰腺炎。患者先有感染史,连续用药35天后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黄疸、肝肿大等表现,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170mol/L,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尿素氮增高。2.急性肝内淤胆(1)毛胆管型:即单纯淤胆型。临床起病隐匿,常无前驱症状,黄疸较轻,无发热、皮疹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可有转氨酶增高。(2)肝毛胆管型:淤胆伴炎症。临床类似急性肝炎,可有先驱症状,伴发热、皮肤瘙痒、黄疸等,消化道症状轻。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胆固醇增高。(3)混合型:除有肝损害及淤胆外,常伴肝外器官损害表现,如: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心肌炎、间质性肾炎等。(二)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较急性肝损害表现更隐蔽、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人 药物性 损害 诊疗 指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