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docx
《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重要的推动者和践行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十四五”时期是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的机遇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攻坚期。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
2、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任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市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根据省生态环境厅下发的2021年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要求,我局组织编写了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城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按照生态环境部制定的“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大纲进行编制,充分结合了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部署,作为“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将助力城市碳达峰、碳
3、中和目标实现。第一章 现状和形势一、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干湿分明。严寒期短、炎热期长,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近年来洪流、暴雨、干旱、高温、强风、雷电、雾霾、尘沙、积雪、霜冻、冰雹等多种气候灾害频发,影响范围持续扩大。气温显著升高。1961-2020年,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21的速率上升,其中冬季上升速率达0.26/10年;近60年年气温上升速率是近百年的2倍。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年雨日数减少。1961-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增减趋势变化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7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8090年代为
4、丰水期,21世纪之后又进入枯水期。极端天气略有增加。近60年来,高温热浪天气明显增多,增加速率为2.42d/10a,日极端高温大于35年平均日数23天,连续最大日数平均8.3天。21世纪以来,日极端高温大于35摄氏度年平均日数28.8天,连续最大日数平均9.5天,2020年平均酷热日数为3.5天,较常年偏多2.22天。降水年际变化的极端性增强,降水最多、最少年均出现在2000年以后。2002年降水量2063.7毫米,2011年716.5毫米,但大雨(25-50毫米/24小时)以上等级日数无显著变化。二、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
5、部署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3.1 : 45.7 : 41.2优化为2020年的12.4 : 41.2 : 46.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趋向合理化。园区创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园区遍布各个区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202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9%,
6、高加工度产业增长18.9%,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持续优势态势,高新经济、数字经济、线上经济、直播经济等新经济逆势而上,研发投入增速超过20%。“十三五”期间,全市28家煤矿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关闭23家落后产能造纸企业、238家粘土砖厂,对全市烟花爆竹企业进行整治,由原来的111家压减至51家,淘汰“地条钢”落后生产设备和“煅烧石灰土立窑”企业,目前全市水泥熟料生产企业6家,均不属于落后产能。能源清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长速率整体呈现放缓趋势。2020年单位GDP能耗为0.28吨标准煤/万元,比省总体能
7、耗强度低28%,有效推进了能耗双控工作。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化石能源占比进一步下降。煤炭消费占比从65%下降至56%,石油、天然气分别从13%、2.8%上升至16%、3%,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0.93%。电源结构逐渐优化,火电装机比重小幅下降,光伏等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显著上升。截至2020年底,火电装机、水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64万千瓦、97.77万千瓦,与2015年基本持平;生物质发电装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0.1万千瓦、76.39万千瓦,分别是2015年的1.2倍和50倍。“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了“五县一市”天然气管道建设,共建成天然气管网5383.65公里,总用户数达到553362
8、户。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全市新建竣工绿色建筑506.27万,占全市新建竣工建筑面积的67.21%,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达到77.11万,占中心城区新建建筑的34.25%。2020年全市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100%,市城区施工阶段达100%,各县(市)区城区施工阶段达10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0.53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的任务目标,市本级累计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270万平方米。2020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1%,绿地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BRT快速公交系
9、统进一步优化,通行效率大幅提高。2020年,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46.13%,公交新能源汽车比例100%,出租车新能源汽车比例为24.8%。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得到增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减排、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逐渐融入试点三大要务工程。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经验全国推介。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黑臭水体在消除、热岛效应在缓释。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高。大幅降低了受灾人口及经济损失,有序有力
10、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森林蓄积量为4363万立方米,较2015年提升22.5%,森林覆盖率为48.01%,顺利完成了“十三五”的规划目标。生态创建成效显著,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示范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获批国家第一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低碳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加强低碳工作基础研究,常态化编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等重大专题研究。逐步提升节能监察实效,“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39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专项监察,涉及造纸、水泥、化工等11个行业,确保能耗有
11、标必达、能降则降。通过宣传引导,创新开展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搭建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网络和平台等措施,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深入人心。三、面临挑战综合来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化石能源占比偏高、能耗强度水平偏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体系有待完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尚未达到50%,相比于省及全国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仍欠合理,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碳排放量较高,金融、会展、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度有待提高,配套产业发展、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等方面还
12、不成熟,新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化石能源占比偏高。“十三五”时期,煤炭消费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有极高的比重,截至2020年底,煤炭消费比重为56%,煤炭消费总量达到588万吨标煤,占省煤炭消费总量的9%,减煤降碳工作的难度较大。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有待提高,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20.93%。能源碳强度不降反升,2020年能源碳强度较2015年增长6%,能源结构呈现恶化趋势。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增加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城市建设中适应工程融入度不足,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保障能力不足。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
13、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尚不显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管理和气候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还需加强。气候服务内容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气象服务、人体健康气候条件预测服务以及城市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预报预警有待完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本土具有相关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和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有待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对超额排放、污染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足,低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在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缺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配套政策,适宜的商业模式还在
14、探索中。低碳技术尚不成熟,由于技术及成本制约,目前低碳/零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阻碍。广大群众对现行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了解仍不全面、不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四、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风险,坚持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全球气候多边合作进程,落实巴黎协定以实现共赢共进,将成为各国气候治理的新常态。宣布的“双碳”
15、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同时体现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为坚决贯彻落实重大宣示,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紧跟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从国内看,“十四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20世纪中叶以来,
16、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对经济、生态、能源、粮食安全等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强化气候治理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气候适应行动,努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风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全省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和转型,能源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结构性转变。低碳试点示范初见成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各领域全面展开,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碳强度考核目标。但在全球气
17、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气候特征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气温上升、降水减少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将持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统筹推进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市内看,“十三五”期间,实现了综合实力大跨越、产业发展大迈进,“一中心、两枢纽、三基地”战略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清洁能源在省内较为丰富,尤其是环洞庭湖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风光发电还有增长空间;作为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农业产值长期居全省第一,生物质燃料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物质发电基础。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低碳化产业基础,轻工业
18、占主导地位,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5.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兄弟地市;在碳汇方面,既处于武陵山脉,又处于洞庭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良好,森林碳汇和湿地碳汇均较丰富,且湿地碳汇尚未开发利用。从上述条件看,具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基础和资源禀赋。“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开发利用布局,立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长远着眼规划能源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三高四新”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系统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
19、、防范风险”的总方针,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关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稳定性为核心,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低碳试点建设和低碳化改造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以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和健全市场化机制为抓手,着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城、国家低碳生态城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应对气候变化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全面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把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转型
20、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坚持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坚持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两手抓,在节能减碳、减缓气候变化速度的同时,对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采取适应性、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将气候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坚持改革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适应低碳发展的新体制机制,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探索具有城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气候资金和先进低碳技术,提升气候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
21、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和公众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动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三、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以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强度下降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体系,全面完成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明显进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为实现碳达峰奠定良好基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步降低,能源清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3%(以省级下达指标为准)。推进
22、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数字化融合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全面完成。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省级下达目标,碳排放总量得到合理控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增强识灾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形成“两水三口九城”的防洪格局。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构建水利安全信息网,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低碳试点示范取得显著进展。开展多样化、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具有城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
23、模式。全面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城、国家低碳生态城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及重点支持园区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蔚然成风。全社会践行低碳理念持续深化,低碳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开展绿色生产,鼓励绿色消费,推行绿色、无纸化办公,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的社区氛围。(二)具体指标“十四五”期间共设置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指标10项,包括综合指标,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指标和试点示范建设指标。第三章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一、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国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充分结合实
24、际情况,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目标,制定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达峰路线图、达峰目标任务分解及责任落实方案。研究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目标对达峰行动的影响。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建材、有色、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大型企业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减污降碳示范工程。推动重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分批推进区、县、产业园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有条件的低碳社区、重点地区率先达峰,全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申报国家、省碳达峰试点。推进城市综合体、商业聚集区等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工程。通过创新低碳发展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十四 应对 气候变化 专项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