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区护理学-第3章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
《自考-社区护理学-第3章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区护理学-第3章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区护理学(一)第三章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一节社区健康教育一、社区健康教育概述()基本概念1.健康教育定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目的:改变人们自身认知、信念,从而减少危害健康行为,养成促进健康行为。2.社区健康教育定义:在社区范围内,以增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干预措施,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组织和发动社区人群参与健康教育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3.健康素养定义:指个体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保健知识
2、和服务并做出适宜健康决策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视为个体赋权和行动两项要素的综合,强调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健康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促进和维持健康。健康素养与社区健康教育的关系1.健康素养可以看作是社区健康教育的结局。可以利用健康素养的水平来评价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2.健康素养同时也是社区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由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不同而可能存在健康素养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应成为社区健康教育实施前评估的重要内容。(二)健康教育相关理论1.知信行模式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
3、liefpractice,KABP)模式“知”指的是知识和学习,“信”指的是信念和态度,“行”指的是行为改变的实践过程。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为是最终的目标。知信行模式把行为分为获得健康知识,形成健康信念和态度,以及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三个连续性的过程。知识、信念、行为间的关系: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即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并非是必然的。2.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在认知理论和刺激反应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主观假设和期望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由行为结果的主观价值和实现可能性来决定。刺激反
4、应论:认为行为的频率由其结果和强化决定。(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健康信念模式最早用于分析人们参与预防和筛查疾病失败的原因)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要件包括: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行为益处、感知行为障碍、自我效能感、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行为线索等。(1)感知易感性:指的是关于患病或产生症状的可能性信念。通过评估感知易感性,可以定义危机人群及危险等级,从而在个体性格或行为的基础上将危险个体化。(2)感知严重性:指的是对患有疾病或不予治疗严重性的感知。感知严重性包括可能的临床结局以及可能的社会影响。通过评估感知的严重性,可以将症状和危险的后果具体化。感知的严重性和感知的易感
5、性一起被称作感知的威胁。(3)感知行为益处:指的是对健康状况的改善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好处的感知。益处常包括: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低患病危险因素水平,以及行为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等。(4)感知行为障碍:指的是对采取行为需付出的代价的感知。障碍包括:社交活动减少、支出增加、行为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等。(5)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取健康行为能力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取得预期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在实践应用中有两个层面领域特定的概念:即个体在应对不同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总会有一种总体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具体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感:即
6、针对具体健康行为的效能感。(6)社会人口学因素:健康行为的发生及维持受到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的社会、生理学特征,如性别、年龄、人格特点、社会经济地位、同伴影响等,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总体而言,具有健康知识的人更容易采纳健康行为。(7)行为线索: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的因素,即导致个体行为改变的最后驱动力,是促进个体行为改变的内在或外在的关键事件和线索。内在关键事件和线索主要是指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外在关键事件和线索包括医生的告知、家人或朋友的患病体验分享、媒体有关健康危害行为严重后果的报道等。健康信念模式在应用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使行为主体觉察到疾病的
7、威胁以及威胁的严重性,并感知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和可能遇到的障碍。设计激发事件,从而创造行为线索。提高行为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保证行为的持续性。3.行为阶段改变理论行为阶段改变论(thetranstheoreticalmodel,TTM),也称为阶段变化理论,最初应用于吸烟行为的干预,而后扩展至饮食行为、依从性干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预防等行为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个体的行为改变5个阶段。(1)无打算改变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没有改变行为的主观意向,在实践中通常指在未来6个月内无打算改变问题行为。在这一阶段,人们意识不到行为的后果,或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改变、无计划参加健康促进项目。(2)打
8、算改变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打算改变其行为,但没有准备行动的迹象、直没有任何行为,在实践中通常指在未来6个月改变问题行为。在这一阶段,人们已意识到改变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考虑对问题行为进行改变,但由于对困难与障碍感知过髙,心理较为矛盾。(3)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倾向于在近期采取行动,对所采取的行动已有具体打算或在过去一年中已有所行动,在实践中通常指未来1个月内改变问题行为。(4)行动阶段: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在过去已经做出了行为改变,在实践中通常指在过去6个月内已针对问题行为采取了行动,如参加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寻求专家帮助、探索自我改变的方法、制订行动计划等。(5)维持阶段
9、: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目标行为已有所改变,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实践中通常指人们保持已改变的行为状态达6个月以上。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复返现象,即由于缺乏足够的毅力、信心或其他原因,导致行为表现返回到原来的行为状态。行为改变可能存在第6个阶段,即终止阶段。(对于某些成瘾行为改变而言)这一阶段的表现是,人们对于行为改变的维持具有高度的自信心,能够经得住诱惑,坚持不发生复返现象。TTM的应用:在第1、2阶段中,应该通过启发,使其认识到问题行为的危害、对改变行为产生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在第3阶段,则应促使其做出自我决定,确定改变问题行为的策略;在第4、5阶段,需要满足其行
10、动需求,促进行动效果,并教会其自我强化、辅以改变环境等,避免复返现象。4.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 planned behavior,TPB)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为直接的因素,是预测行为发生的最佳变量,而行为意向受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1)行为意向与行为:行为意向:指的是行为主体行为的趋向意图,是行动发出前的思想倾向或行为动机。行为:指的是行为主体在特定时间及环境内,对特定目标做出的外显的、可观测的反应。行为的TACT元素包括:对象(target)、行动(action)、情境(context)、时间(time)4个元素。(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指
11、的是期望促使行为主体做出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反映的是重要团体或他人对于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主观规范取决于规范信念和遵从动机。规范信念:是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团体或他人对行为主体的行为期望,通常表现为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团体或他人赞同或不赞同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遵从动机:是行为主体服从重要团体或他人对其期望的动机。(3)行为态度:行为态度指的是行为主体对某种行为所表现出的一般性、通常性的倾向或立场。行为态度取决于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评价。行为信念:是行为主体对行为所产生结果或特性的信念。行为结果评价:是行为主体对行为所产生结果或特性的评价。通常把行为信念与相应的行为结果评价的乘积作为行为态度的
12、间接指标。(4)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行为主体对于其行为控制水平的感知,与行为意向共同影响行为,也可以调整行为意向对行为的作用。感知行为控制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控制信念和知觉力。控制信念:是行为控制可能性的知觉,即行为主体感知到促进或阻碍行为实施的可能因素。知觉力:是指对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即行为主体感知到促进或阻碍行为实施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主观规范考虑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访谈和概念模式组合探寻行为重要信念。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主要用于解释具有高度意志控制个体的行为意向和行为。感知行为控制主要用于解释具有较低意志控制个体的行为意向和行为。在利用计划行为
13、理论时,需要注意一致性原则,即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都必须是对同一特定行为而言的对行为的TACT四元素进行清晰的界定。5.保护动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认为,信息来源有两类、一类来自环境,如口头说服、观察学习,另一类来自自身,如先前的认知经验等,这些有关健康的信息引发个体出现威胁评价和应对评价两个认知过程。(1)威胁评价:威胁评价包括促进健康不良行为出现的因素、减少健康不良行为出现的因素。其中,促进健康不良行为出现的因素有外部奖励(如青少年吸烟行为中的同伴吸烟)和内部奖励(如青少年吸烟行为中的吸烟可缓解压力
14、),减少健康不良行为出现的因素有对健康威胁严重性的感知和对健康威胁易感性的感知。(2)应对评价:应对评价包括应对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应对代价3个要素。应对的有效性:是指改变行为后能够产生的有效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完成某项行为目标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应对代价:是指在实践行为中个体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代价。保护动机理论合理、科学地解释了行为改变的机制,强调威胁评价和应对评价共同形成保护动机,从而能够激发和维持健康行为。二、社区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一)社区健康教育策略1.开发领导层:对于社区健康教育而言,需要积极开发领导层,获得政策和环境的支持。2.社区动员、强调教育对象的参与:动员
15、社区力量,需要组织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动员的对象除了社区个体,还包括家庭及整个社区。3.利用传播与舆论的力量: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技巧,技巧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舆论的力量是社区健康教育中不可忽略的积极因素,应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达到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4.学习内容安排符合学习的规律:健康教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一次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并适当安排实践环节。5.重视健康教育信息反馈:社区护士应对健康教育活动适时进行调査评估,重视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以提高其效率。(二)社区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根据传播手段分为:语言教育法、文
16、字教育法、电化教育法、数字媒体教育法及综合教育法。根据传播目的:分为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补充教育、更新教育等。根据传播方向: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双向传播。1.语言教育法是目前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优点:语言教育法容易实现、简便易行,只要听力正常,都适合使用语言开展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法不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尤其是在文化水平不高的社区居民中适宜开展。语言教育可以因人、适时调整,灵活机动。适用情形:语言教育法既适用于个别健康教育,也适用于群体健康教育,如科普讲座、孕妇健康教育学校、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学校等。2.文字教育法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形式,健康教育(图书、小册子、社区墙报、电教文字
17、材料等)都属于文字教育法。优点:对象的广泛性:健康教育材料可以印刷成千万册,受众广泛。资料的经久性:印刷资料多次阅读,资料能够经久保存。时空的适宜性:自由选择在适宜的时间、地点接受教育。适用情形:文字教育法适用于健康教育传单、社区墙报、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本、健康教育处方等。3.电化教育法是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等设备进行健康教育传播的一种方式。优点:形象化:通过利用录像、影音、幻灯片等效果,使得健康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重复性:电化教育法的资料均具备可存储性,教育对象可以重复听或观看。综合性:把多种现代化媒体技术综合使用,从而提高健康教育传播的效率。适用情形:电化教育法适用于健康教育(广播、
18、电视)、健康知识互联网络等。4.数字媒体教育是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包括了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感觉媒体,以及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等。微信及其他各种应用程序(APP)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点:形象化:可以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教育内容。广泛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等APP的使用从而使数字媒体教育广泛应用。易传播: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传播成本等都领先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适用情形:数字媒体教育法适用于网络受众、手机受众等,如灾害预警等。5.综合教育法是指借助多种传播手段,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展览、教育周、主题宣传
19、日)、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教育基地建设等。(三)社区健康教育程序两类参照护理程序,将社区健康教育划分为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5个步骤。以所选取的健康教育理论作为实践的框架而确定社区健康教育程序。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社区健康教育1.社区健康教育评估是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分析有关社区居民以及有关社区环境的相关资料,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从而为确定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等提供依据。评估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环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与利用、健康教育实施者等。(1)健康教育对象: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需求评估。健康素养评估:其属性包括阅读技能、运算技能、理解技能、在决策时利用健康信息
20、的能力、承担相应角色的能力等。其他指标评估:包括健康知识、信念、自我效能感、行为动机等。(2)健康教育环境:健康教育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上指的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微观上指的是健康教育学习环境。(3)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与利用资源: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分布,居民医疗保险情况,卫生立法与卫生政策等。利用:包括社区居民对于不同等级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机构等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服务利用情况。(4)健康教育实施者:包括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教育能力、教育经验等。2.社区健康教育诊断(1)确定健康教育诊断:对社区健康教育评估所收集的定量资料、定性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确定本社区现存的或潜在的
21、健康问题并提出健康教育诊断。社区健康教育诊断主要包括主要健康问题及健康危险因素;社区中高危人群的数量;社区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覆盖率;社区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能力。(2)确定健康教育的优先次序:确定健康教育优先次序的常用方法有专家评分法、问题树法、社区参与式法等。专家评分法:在确定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请专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进行评分,优先选择有效性和重要性均高的项目。问题树法:研究者通过逐级分解产生健康问题的各种主要原因以及原因间的逻辑关系,并以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以展示健康问题产生的整体框架,进而确定优先问题。社区参与式法:健康教育人员利用访谈、利益相关者分析等,与社区领导、社区居民
22、一起,共同分析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3.社区健康教育计划(1)确定健康教育目标:常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指:是在执行健康教育计划后预期应达到的影响和效果。总体目标通常是较长期的、笼统的,不要求达到可测量的效果。具体目标指:是为实现总体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结果。具体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信念目标、技能目标、行为目标等。(2)确定健康教育内容:一般性健康教育:包括食物营养知识与食品安全、家庭常备药使用、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保健物品的使用、不同群体的活动与运动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如对学龄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女性围绝经期、老年人孤独问题等。家庭急救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社区 护理 健康 教育 促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