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复习资料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复习资料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复习资料 .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一)关于名字型大小的称法:一古人有名有字。 一般地,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时由来宾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此可复见于礼俗“冠礼”)二名和字有关联,它们互为表里,所以字又称为“表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相近相同的关系:屈原,名平,字原。这是因为尔雅说:“广平为原。”名和字有相反的关系:孔子弟子曾点,名皙。点是小黑色,皙是白色。名和字共同构成典故性质。如杨过,字改之。 论语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二如何称呼别人: 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别人既称名也称字。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是家乡 ,“萧君圭
2、”是姓名 ,“君玉”是字 。称别人的号:陆游的号是放翁 ,所以别人就称他为“陆放翁” ;苏轼的号是东坡 ,所以别人称呼苏轼就叫“苏东坡”。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 :杜甫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别人称他为“杜工部”;李白做过翰林,所以人们称他为“李翰林” 。王安石是临川人 ,所以别人称他为“王临川” 。在姓之后加“公”(有时会在“公”之后再加字) :如蒋公中正。三关于号的知识点: “号”是古人成人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称“别号” 。别号一般由自己起 ,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 。有的号与志趣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有些号与对
3、自己有影响的地方有关:苏轼号东坡;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香山,故称为香山居士。有的号跟人物的信仰有关:唐宋时人们信奉佛教,李白称自己为青莲居士。(二)关于宗法礼俗知识点的梳理:一、关于宗法。(1)庙堂:“太庙”:天子的主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在庙堂祭祀时要供奉祭祀品,祭祀品就叫“牺牲”。盛放祭祀品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放三牲,因此也把宴会或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叫“太牢”;古代祭祀燕享单用羊猪则称“少牢”,如伶官传序中说:“以一少牢告庙”。古人还会建造相关联的设施来祭祀,比如社稷坛。社是祭祀土神,稷
4、是祭祀谷神,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墠;灭人之国必变置所亡之国的社稷。因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祭祀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殷祭,指盛大的祭祀,是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祖庙大祭和合诸神主的大合祭。祧,是祭祀远祖、始祖的祖庙,成语“不祧之祖”,就是家庙中祖先的神主,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合祭,只有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不迁,叫做不祧。因此这个成语便具有了“比喻创立某种事业受到尊崇的人”。“祖”则是祭祀路神,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后来祭祀路神,往往要喝酒设宴,所以又称为“祖饯、祖筵”。(2)排行: 古代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如孔子字仲尼,别人便叫他“孔老二”。古代称人会用排
5、行(尤其在诗歌中)相称,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3)伦常:“亲戚” ,古代表示内外亲属 。中国人有所谓的“九族”之称,“九族”一般指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古代有为亲人守制之事, 陈情表说“内无期功强近之亲,外无应门五尺之童”。父母之丧,满一年就叫“小祥”;满二年则称为“大祥” ;三年服丧期满则称为“服阙” 。古人称善事父母为孝 ,友爱兄弟为悌(弟) 。论语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4)守孝文化:“孤”指的是“少而无父”,“独”指的是“老而无子”。父母死,称“忧”“遭艰”;父母死,须守孝,称为“丁忧”。父死丁忧,则称丁父忧(丁外艰
6、);母死丁忧,则称丁母忧(丁内艰) 。孝子因亲丧悲哀而受损异常,如仅有骨支柱身体,则称为“哀毁”。丁忧则须穿孝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终制”、“(释)终服”、“服阙”(阙,“终了”的意思)。服孝期间,儿子为官,须得辞官。如果朝廷急需此人,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称为“夺情”。另有一词“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服未满而复起用,谓之“起复”。二、关于礼俗。(1)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由父亲在宗庙中主持,由来宾取字。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弱”指代身体还未长成)“甫冠(“甫”意为“刚刚”)”。(2)笄礼: 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岁而笄,二十岁而嫁。古代女子一般
7、十五岁许婚,结发上簪。周礼有云:“笄冠有成人之礼,婚嫁有成人之事。”(3)婚礼: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 ( 诗经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出嫁后回家省亲, 则称为“归宁”。归有光 项脊轩志:“吾妻归甯。”结婚在中国有一套严格礼仪,首先是“约为婚姻”;“婚姻”指的是妇之父母和婿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父母。选好结婚的日子,需要男女双方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相合,这称为“六合”。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这就是“结发” ,比如“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 (4) 尊卑问
8、题:这涉及“左右”的问题,古代常以东为左,席位以左为尊,故现在都会说“虚左以待”。室内座次则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最末为西向。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官位上一般以右为上,以左为下。比如成语“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谁能超过他。 (5)出使礼: 古人出使礼节繁复,且要有信物, 苏武传“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节”就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王维陇头吟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出使的时候要带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币”指“财物”。出使有礼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指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三)
9、关于古代官职常识方面的梳理一古代百姓和官员分别有一些说法: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意思是“有关部门”) 。平民穿白衣 ,柳永有词云:“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黔首: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表示普通百姓。布衣称为“褐”,这是普通百姓的衣物。所以称“释褐”就是脱去布衣,换上朝服,意思就是“做官”的意思。二关于官员官职的授予和上任:古代授予官员官职可以用“拜、除、授”等字,皇帝授予官职,臣子接受,称为“拜命”;臣子就任,称为“就职”。但有的人不接受官职,就叫“不拜”(“拜”意思是“接受”) ;有的是不去就任官职 , 就叫“不就” 。 官员刚
10、到任就叫“下车” 。成语“下车伊始” ,最初的意思就是官员刚上任。官员到任须工作:“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帝嘉赏有加”;“典”具有“掌管”意,比如“身屡典军,搴旗数矣”;“录”总领,比如“录尚书事”,意思是“总领尚书事宜”;“董”意思是“督查”,比如“明帝亲董军事”,意思就是“明帝亲自督查军事”;“总”意思是“统领、统管”,比如“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辅赞”意思是“辅佐”,如“费禕有辅赞之功”;“襄事”意思是“成事”,如“甫抵家襄事而卒”。官员获得职务后,有一定的职位和等级 ,这叫“秩” 。服官任满,便称为“秩满” 。官员每隔一段时间又须考核,古代称为“课”(凡定有程序而
11、试验稽核者,皆定为“课”)。三关于官职授予的方法: 这涉及到三种方式方法。 征聘制。 这是由上而下的征聘制。涉及到这些词语:“聘”“命”“(连)辟”“召”等。“公交车”,汉武帝时,特别设置了该官署。责任就在于负责臣民上事或征聘贤才。明清时代,则专指举人进京应试。如近代著名的“公交车上书”,就是参加会试的 100 多人写奏章向皇帝言事的历史事件。推举制。 这是由下而上的举荐制度。经常使用的动词有“举”“察”等词 。汉代专门设立了“孝廉”和“秀才”两个科目,要求地方官员举荐贤才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 ,主要内容是“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而“秀才”则主要选拔“才
12、之秀者”。科举制。(科举制后有专门章节)四关于官员官职的变迁:表示官职升迁:“擢”,提拔,一般是指在原官的位置上升官。古文还会使用“超擢”,意思是越级升迁。“加”,表示“加封”,就是加封一个新名号新官爵,如“加太子太保”。“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表示官职的贬职: “罢”,它指的是放遣,免职,不为其定罪名但是免除其官。“免”,意思是“罢职”,前面往往会加上因为什么而被罢职,如“以病免”,意思就是“因为病被罢职了”。官吏谪降称为“谴”。除去名籍,取消其原有身份,这称为“除名”。近似的还有“削籍”,官吏被革职后,在官籍中除名。“贬”指代官职的贬谪,如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左迁”,表
13、示贬谪,如李白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专有名词“迁客骚人”,也表示被贬谪的官员。“下除”,表示降职处理。“放”,既可以指京官改放外官 ,也可以表示流放 。比如“屈原既放 ,行吟泽畔” 。“出”,表示调出京城到外地为官,如“出为豫章郡守”。 (此字和“入”相对,“入”表示从地方调入中央。)表示官员调任职务:“转”表示迁职,如“以军功稍迁太尉从事中郎,转谘议参军”。“改”,就是“改变官职”,比如“改同州通判”。“调”表示迁转,如“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年不得调,无所知名。”值得注意的是“迁”,这个字既可以表示提拔,又可以表示降职,还可以表示平调。降职很简单,一般使用“左迁”,如李白左迁龙标尉遥有此
14、寄;还有一个词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也往往指代贬官。“迁”,作为平调和升官,主要看迁前的官和迁后的官是同级,还是不同级别。同级则是平调,不同级则是升官 。表示兼任和代理官职的 :官高而兼低职者曰领 , 官卑而职高者曰视 。“摄”意思是“代理”,比如“摄政”就是代理君主处理国政。“署”指代理、暂任、试充官职,比如“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权”也是“代理”的意思 ,“权知通州”,意思就是“暂时管理通州” 。 “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也是“代理”的意思,“行大司马府事”,应该翻译成“暂时代理大司
15、马府事务”。五关于官员的离退职:离退职有根据规定退的:古人退休,也就是放弃仕途,就叫“致仕”。古人年七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曰“悬车”。退休也有自己要求退的: 比如“投劾归”,是“投递引罪自责的辞呈而回家”。又如“请告”是指臣工请求休假或退休。又如“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愿请求退休,意思是“要让自己的骸骨得归葬故乡”。又如“移疾/移病/引疾”,官员向朝廷写奏折称病,多指居官者求退的婉辞。说到疾病,需要注意两个字“革”“亟”,如果前面加了“病革”或者“病亟”,意思是“病得非常严重”。如果用到了“瘳”“差”和“瘥”三个字,意思是“病除”。六关于官员死去 :官员死去会有追赠,这种追赠一般在下葬
16、前,有时会在死后若干年,古文中一般用“赠 +官名”来表示,如“(追)赠太子太保”。朝廷赏识的官员,或作出巨大贡献的官员,朝廷会给予一定的财物来办丧事,这就是“赙”。比如“赙绢一万匹”。另外,就是朝廷还会赠予谥号,有些谥号是褒奖,有些谥号是贬低。(四)关于中国官职的梳理(之二)一中央官职:1.秦汉有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 (承旨辅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皇帝秘书长兼管监察) 。“三公”又称为“三司”,西汉末,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 (九卿就不多谈了)2.三省:隋唐后,逐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就是指尚书、中书、门下三
17、省分职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行政。三省首长同为丞相。中央一直在分丞相之权,唐代的三省制度就是明证,而后唐高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权力太大,官位太高,便不轻易将这两个职位授予别人,常在他官的职位上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为“同平章事”,而“参知政事”则称为了副相。3.尚书令: 带“尚”字的官职很多,基本上指皇帝的私人服务团队,比如“尚服”“尚衣”“尚仪”等等。“尚书”最早是帮助皇帝掌管章奏的内务官员,但魏晋后,尚书权力逐渐变大,隋唐时成为了执掌国家行政的最高机构。尚书省
18、中最高长官就是尚书令。唐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在其即位称帝后,此官不在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丞相。4.首相: 古时宰相之职,或数人同任,居首位者称首相。“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典宪,首相韩琦每谘访焉。”5. 宰相:“宰相”最早见于韩非子 ,而正式设置为官员则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设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本为泛称掌握政权的大官,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6.首辅:明代废除宰相,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的职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朝政,成为了实际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叫元辅或首辅。7.六部制度吏部:掌管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
19、铨选、考绩、升降等事宜。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右。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学校及贡举等政令。兵部:主管中央和地方武官的选用、舆图、兵杖、军马、战令等事宜。刑部:掌管刑法、狱讼等。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为方便记录,高阳化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将之改为“户部富,吏部贵;礼部贫,工部贱;刑部威,兵部武。”)各部长官称为尚书,副手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二地方官员朝代县级行政单位县以上行政单位秦汉秦代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为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为长。秦代称为“郡守”,汉代称之为“太守”, (
20、后因太守监管军事,所以又称为“郡将”。)称为令称“州”时长官为“刺史”,称郡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隋唐长官为“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使君”,相当于两千石的官。宋宋代派遣中央官员执掌县政,称为“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知州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明代省级长官称为“左右布政使”。明代有战争时,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事问题不能解决,则派总督处理。总督巡抚为临时差使,不算正式地方官。清代总督巡抚称为固定的封疆大吏三地名的表示方法:1实名标记
21、法:即在实际地名后+行政单位名。比如“庐陵郡”“豫章郡”。2. 借代标记法:古人常常用部分代整体 ,如“阙”“阙下” 。“阙”本是皇帝之所居 。古代便用“阙”“阙下”表示皇宫。如“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又如“阊门”本是苏州的一座普通的门,后来就专门指代苏州。如“重过阊门万事非,何事同来不同归?”3.阴阳标记法:“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比如“洛阳”就在洛水的北面。“衡阳”就在衡山的南面。“淮阴”在淮水的南面。“山阴”就在会稽山的北面。4.用“左、右”“东、西”标记法:就方位上来说,“左”=“东”,“右” =“西”。比如“江东”=“江左”,表示长江以南地区;“江右”=“江西”,指长江以
22、北地区。四表达官吏工作和态度的一些重要词语:希指:也可以写成“希旨”“希意”,意思就是“迎合在上者的意旨”,如“张显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指,奏显位次太傅下 ,三公上。”还可以将其拆开来 ,“希某人指”“希某人意”“希某人旨”,这里就更加将在上者表现出来了。【知识拓展】交通:相互勾结。假借:宽容,如荆轲刺秦王 :秦舞阳色变震恐,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优容:宽容,如“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按部:巡查部属;按行:巡行。“廉得”“廉问”:查考,查访,如“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按问:审查讯问。录囚:讯视记录囚徒之罪状,如“录囚南畿”。a.
23、拜表、拜章、拜疏:上奏章。如陈情表:“谨拜表以闻。”意思是“我谨慎地上奏章来使(皇帝)听到(我的请求) 。”b.抗章:上章直言。 c.抗言:大声说。(宣言:扬言) d.抗节、抗志:坚守平素志向,不动摇不屈服。e.折节:改变平素志向。如“折节读书”:改变平素志向,认真读书。f.当下对上(尤其是臣子对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往往会用“伏”。比如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知识拓展】表示委婉地陈述自己意见的词还有很多。 “窃”:“私下里。”表示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比如“臣窃以为不如开源节流”。“愿”:表示“希望”。比如“愿陛下亲之信之”。g.面折:当面批评。比
24、如“昌黎面折之”。意思是“韩愈当面批评他”。(五)关于古代的计时方法的梳理:一、一天之内的计时方法: 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分别为夜半、鸡鸣、昧爽、平明、早食、隅中、日中、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中国人又喜欢用十二生肖去表现这十二个时辰。对照图如下: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夜半鸡鸣昧爽平明早食隅中日中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二、一年的计时方法:1.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最早使用年号纪年法,一直使用到末代皇帝溥仪。第一个年号就叫“建元”,精选学
25、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最后一个年号叫“宣统”。年号一般使用两个字,有时也会使用四个字,如宋太宗有个年号就叫“太平兴国”。明清之时,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朱祁镇,他有两个年号,因为他两次登极做皇帝。【知识引申】 改元:汉武帝即位以后,以“建元”为年号,以后新君即位,按例在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称“改元”。其间一帝在位,往往多次改变年号,也称“改元”。2.干支纪年法:干支:古人用以纪年记月记日的十干十二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次相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复习资料 2022 年中 古代 文化 常识 成语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