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 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 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
2、、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精品文档】第 54 页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通过世界 60 亿人口日和中国 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 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 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 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 :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过渡 :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 :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 和图 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 读图名。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
4、然增长率的大小)。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 P2 读图思考题, 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 1.2 中找出图1.3 所在的时段, 指导学生自学 P3 第一段, 让学生分析近 100 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20 世纪以来时期时期人口数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量情况人口增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长情况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人口变物能力低, 抵平提高,食提高
5、,人们获得充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灾害御疾病和灾物供应稳足的食物,完善的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化原因害水平差, 人定可靠,死医疗服务,死亡率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口死亡率高亡率下降很低性不断增强( 引入 P3 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 2%4000(人)200000( 1+2%) 1024.38 万(人)24.38 万 1.7% 4144(人)教师提问 :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
6、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 : 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 图 1.4)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 2000 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 2000 年与 1950 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 50 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
7、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 年)表。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 年)地区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61.85.19亚洲2.20.81.436.83发展中国家2.50.91.6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53.10欧洲1.01.1-0.17.29发达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360.5过渡 :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
8、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是什么问题呢?(学生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 欧元的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 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
9、引进外来移民)提问 :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人口增长原因今后变化趋势水平特点社会保障制比较稳定, 一些发达保持较低增长缓慢度健全、 生育国家的人口数国家水平观念的转变量还会逐渐减等少政治上的独发展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人口增长开始中国水平较高增长很快卫生事业的趋于缓慢家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典型国家人口政策俄罗斯、德 鼓励生国、日本育,引进外来移民计划生中国、印度、育,控制巴基斯坦等人口增长(让学生阅读课本P5 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 60 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 4 年。
10、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
11、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 图 1 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 的表 12,思考,填写下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 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出生死亡自然增长所处历史原因率率率阶段原始高高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型时期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12、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高低高产业革命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型时期量依赖大现代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低低低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型时期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 :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 :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 P6 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
13、?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20 世纪 50 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发达欧洲和北现代型到 70 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国家美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由传统型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中国亚非拉代型的转变阶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家段由传统型向现世界代型的转变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段提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
14、的。最后分析案例 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 :理
15、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 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 :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
16、口迁移板书 : 2. 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二战前旧大陆 - 新大陆迁移特点已开发国 - 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迁移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欧洲 - 美洲;非洲 - 美洲(殖民者掠夺);迁移路线 中、日、印等 - 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 - 北美、西欧外籍工人 - 西亚南欧 - 西欧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影响化的交流; 美洲人口剧增, 非洲人口大量减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对移入国
17、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过渡 :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 : 3. 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 那么我国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 1.8 思考:新中国成立到 1986 年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
18、成立后至 80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年代中期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 频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率比较低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净迁出地区有辽、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 鲁、沪、川等省市,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迁移方向史之乱 ”:人口分布中心由黄西藏为迁入和迁出区。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 持平地区, 其余地区康之难 ”时人口继续南迁。为人口净迁入地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受国家政策和户籍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原因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管理制度影响较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然灾害等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贸易的往来和交通
19、条件的日益便利, 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 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
20、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 土壤、 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
21、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光、热、水、 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 生产的空间分布, 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 至今在许多发展
22、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 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 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23、。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 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师: 20 世纪 80 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 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 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说明经济越发达, 对人口的吸引力 (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 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
24、:对,几百年来, 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问: 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后记: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
25、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 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6、 : 1 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 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 2 亿到 3 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 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 多倍。据预测, 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 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 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板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
27、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 :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 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 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
28、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 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 亿左右。过渡 :据科学家计算, 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 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 亿的情况下, 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板书:(一)人口
29、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 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
30、?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 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 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
31、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 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 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教学后记: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2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前列出
32、材料收集的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相关资料:1.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 亿左右。2.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20
33、04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工的农民“血统 ”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独特的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
34、分的尊重。虽然农民工的 “根 ”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3.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作为 “廉价劳动力 ”,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作为 “超时劳动力 ”,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作为 “高危劳动力 ”,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5.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
35、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6、新课导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 :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 页图 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看图)总结 :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过渡: 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
37、市的内部, 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 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38、?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 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
39、读的形式进行)模式形成形状同心圆模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同心圆式展。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 形 或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楔形多核心模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式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 城市土地有限, 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40、 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 (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 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II.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 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 地 要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求度的接近消费群体班,又要方便购物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 距 市最大。因而位于距市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 C中 心 距中心最近的 A
41、 区,在心较近的 B 区,介于商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离 的 影A 区商业支付的租金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高响最高过渡 :在实际生活中,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 和案例 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2)其他因素I. 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II. 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III. 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