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
《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人文经典选读专题任课教师 学 院 学 号 学生姓名 大学读书笔记大学相传作者为孔子学生曾参,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第二十四篇,在南宋被程朱推崇而独立成书,并列为科举取士必读科目,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称为四书。礼记是先秦的一本古籍,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文献之后整理而成的一部总集,“礼记”的意思就是对人们所应当遵循的礼节、仪式的记载。章的开篇就是“三纲”,告诉大家大学的骨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显自己明德,明德就是可以给世人看到的品德和德行,这个明德随着社会大背景的不同会有点差别,在社会动荡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大的偏差
2、,那就需要自己去把握,明了不该的明德,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彰显的品德究竟是什么?我们最古老的哲学书籍易经里面给出了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这两个应该都是极限。这就是我们先人们的道德观,也是经历了岁月变迁而留下来的可以看到的品德,我认为这就是可以彰显的品德,可以明的“明德”。那么究竟哪些品德是可以彰显宣扬的品德呢,这里用我们最熟悉的道德标杆雷锋同志作一个例子,我从小接受的正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我们的党和天安门一直是我心中神圣的代表,雷锋在我的心里一直当作学习的榜样,他刻苦学习不畏强暴的勇敢,助人为乐的善举等等,我想很多人也都会自觉和不自觉的去学习。雷锋同志和我们古代人倡导的君
3、子其实很相似,一个人只要自己克服困难,做好了该做好的事情,那么这个人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了,至于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的时候恰巧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去伸手相助,也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道义责任。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目标,但是如果自己经常回望自己曾经对别人的帮助,曾经做过对社会有价值的一些经历,就会鼓舞自己温暖自己,我想雷锋的日记记录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迹,也是基于这个作用,做过的善事我们用它来温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拿出来炫耀。亲民按照很多书籍的解释都认为应该是“新民”,就是教导引导人们努力求新,我觉得如果理解为亲近和善待民众的意思也可以。因为在很多时候,民众很难教育引导,如果有
4、了亲近和亲和,那么教育和引导大家求新求变就会好些。有了前面的对自己明德对民众的亲或新,就告诉了我们该做什么,那么如何做呢?要止于至善是立志于报国的人应该学习的,也是一个大学问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的三纲必须配以具体的步骤,这就是“八目”:明明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彰显明德于天下了,过去这个天下说的是大周王朝,国家指的是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国小而天下大。要品德闻名于天下就得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那么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就得从自己做起,把自己完善好。如何完善自己呢?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读书的人
5、,很少有人读过大学里的“八目”,但是在我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应该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国家人民实现统一。儒家把这些条目步步为营的单列出来,要求大家逐一去巩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很多书上解释为,割除物欲,这个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人一组织最后腐败堕落全在物质财富的拥有和贪占上,那么一个人割除物欲就可以致知吗?按照所有宗教的要求都是需要这样一个悟道和修炼的阶段,所以就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话流传和被人使用,按照这个理解,大学的极致就是培养我们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了,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格物致知我个
6、人一直有这样理解,作为正心诚意的延伸和“三纲八目”的最顶端,它应该是大学的核心部分,就像一把刀,“格物致知”应该是它的尖刃,是我们所有学习大学之道,要实现自己“修齐治平”伟大理想的切入点,应该有一个武器。这个武器应该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积累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抵御洪水猛兽的袭击,实现国民的幸福生活。通过格物,最后达到致知,就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学习了解,最后达到了“知”这个境界,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可以离开学校进入生产实践了。后面的话印证了这个意思,“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7、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面讲修身需要正心,如果带有个人的情绪在内,那么在待人接物上就会有所偏,在今天的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经常有这种例子的,因为带有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对人对事的看法,结果实践中有了可以获得真实数据的机会也看不到,他人的不同建议也充耳不闻。经过实际操作,做过基层调查,也没有拿到第一手资料。这些往往都是个人的情绪问题。再后面就是齐家在修身,要管理好一个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挑剔;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依赖;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照顾;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态度会有所降低。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
8、点。我们谚语道: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其实是一个领导者自己和自己事业的关系,古代没有职业经理人和雇佣,没有资产所有和资产管理的分离,家庭生产和家庭生活是一体的,所以更要求修身,否则其危险不是一个人危险而是一个群体的危险。今天很多家族企业在掘得第一桶金的时候立马被埋葬进坟墓,就是因为没有修身,其身不能担起那么大的产业。后面讲治国必须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我们如何看待这段话,因为他的很多观点和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冲突,上世纪初我们很多的对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没有符合这个规律的,他们都是自己父辈和“传统”的反叛者。他们没有齐家而直
9、接走到了治国平天下,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这个“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论断就是显得很狭隘了,而且因为这个狭隘的论断又被多少后人狭隘的用来去攻击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导致了多少家庭关系扭曲?导致了多少长幼皆受伤害,甚至终生难以平复那些伤痕?在这个地方很多人拐不过来,因为在周朝以及以前的时期农业已经非常发达,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水利、畜牧也算完善。在这个完善的产业基础上,经济、文化都是一个很稳定的构架和完备的系统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都是没有突破一个顺序,就是说社会生产和控制的技术性东西都是在长者和管理层手中,为君者为长者可以掌控社会生产和文化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人
10、要成就自己的个人理想,在长者和父辈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那么“孝”“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再往后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管理,上级依然是老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听从上级的话依然可以得到进步和成长,那么“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此的一个完美和谐的成长过程,那么等级也就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自然存在的。这样的社会就是儒家思想认为的理想和谐社会,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许很多人问了,那么如果中间有一个环节错乱怎么办,即使一个两个意外,也不影响的,如同一个网状构造,一个环节断开了并不影响,临近的那个环节自然会承担起来。那么如此稳定的文化传承怎么就会被鄙夷排斥了呢,我们还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儒家 经典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