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全及译解释经是本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合,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历来注释很多,各出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论的。下和编起来看经全及译解释,希望有所帮助!(点击对应录可以直接查阅经全的内容哦)经全及译解释经全:观在菩萨,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切苦厄。舍利!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识,亦复如是。舍利!是诸法空相,不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受想识,眼意,声味触法,眼界,乃意识界。明,亦明尽,乃死,亦死尽,苦集灭道。智亦得。以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罣碍,罣碍故,有恐
2、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咒,是明咒,是上咒,是等等咒,能除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话译:以般若智慧观照获得解脱在的菩萨,修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我的体,感受,思想,意志,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病死苦以及切的痛苦。舍利弗啊!体以及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差别;空和物质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认為空
3、是没有,物质是有,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和波的关系,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体的。感受,思想,意志,识,同样也是如此。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是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臭,味觉,触觉,其他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认知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是空。的切认识作各有不同,包括眼,体,识,物质,声,臭,味觉,触觉,其他切事物及概念,甚於眼,体,识的识别作共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4、是空。不经由佛教导独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因缘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因缘是经全及译解释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死轮回的主因明;或是灭尽明,甚於,病,死,或是因灭尽明脱离甚於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听闻佛说法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解脱,灭苦的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切是缘起性空的,切是不可得的,不执著於切。使及眾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可死彼岸的般若智慧,通达空得真理,所以中没有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不恐惧死,远离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為,妄想等等,
5、终於达到寂灭為的 最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上正等正觉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量的密咒,是可破除切愚痴暗的密咒,是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与伦的密咒。它能去除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死的彼岸!与眾起去到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成就!经主要思想及6版本:(1)、主要思想:此经旨,原出于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的各品,即是秦译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叹度五品(品般若卷卷),唐译般若经第分初缘起欢喜观照等等四品(般若经卷四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问答般若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
6、要单。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因缘等概念讲述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故称经。(2)、经有多少不同的版本:在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明咒经)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1、唐法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2、唐般若、利等译般若波罗蜜多经;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经;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经;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经;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ller)于1884年将
7、梵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并次将本及略本梵经译成英传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并编东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Conze)校订本及略本梵经,并译成英。般若波罗密多经讲解:先释经题。般若是梵语,翻为智慧,也称分别智,故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是指能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智慧,或译为妙智,是指能通达世出世间切诸法的智慧。 波罗翻为彼岸,密翻为到,多翻为上,意即智慧观照,息妄显真,到达解脱彼岸之上。也有把 多字解为定的,意即解脱死烦恼之定。岸是假名,也所谓彼此,以迷妄颠倒假名此岸;灵明觉照,假名彼岸。 是指常住真,因般若为诸佛之母,此经是般若经的要,故称。 经有恒常的意
8、思,诸佛教,莫能改动,故常;有径字的意思,是修成佛必经的路径,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之机。天台宗解释经典先讲五重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判教。般若波罗密多是法,故此经是单法名,(如佛说阿弥陀经是单名;妙法莲华经是法喻名。)是以实相为体,以观照为宗(宗即修纲要),以度苦为,以熟酥为教相,在五时教中,属第四般若时。佛说般若历时最长,计年,带通教、别教权理,正说圆教实理。全经可分为七部分:、总纲分,、空分,三、本体分,四、妙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张,易于理解。、总纲分此分总的摄持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死苦海,证上
9、菩提。1、观在菩萨观在菩萨即观世菩萨。从菩萨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从菩萨智慧,观照碍来说,名观在。从悲德与智德此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现菩萨。观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关键在观字。此观并眼观,是回光返照,观我空有、寂寂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的总诀。所以乘本地观经说: 须臾之间,摄念观,薰成上菩提种。:能观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观法门在初下时,必先放下切妄想杂念、世界,直下回光观看当下的念,这时定觉妄念忽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 灭既灭
10、,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如、寂照不的地步。所以华经说:汝等观是,念念常灭,如幻所有,得果报。观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在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切众),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觉觉他为愿,功圆满,便成为福慧具的佛陀。2、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修。深般若是对浅。凡夫明障覆,般若不开;乘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性空,并实法,所以见理不彻;于初发下位菩萨,观微薄,都是浅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在这样地以上的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证定慧圆明,在碍的
11、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不的时候。3、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时,证知五蕴等切诸相,不是运动变化,幻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功磨擦,然垢尽明。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五蕴即、受、想、识。凡眼、五根,、声、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切物质现象,都属法,因为是有形、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所中的受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所。即造作,是思所。识即了别,是识王。这四者都是。此、法,皆是因缘所,也即各种条件和合
12、有,并性,所谓缘性空,故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与波是不不异。这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相,即见如来。见诸相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4、度切苦厄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度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便得解脱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切诸法,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能解脱分段、变
13、易两种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切苦厄,所以说度切苦厄。、空分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别。舍利: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识,亦复如是。 这所说的不异空等四句,正是对统规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的空间,其中并物,这不是 即是空吗?在宏观世界,已以实验证明空万法的论点。如天编号为:七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物质的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速能电,这种从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吗?经关于、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验不断证实
14、。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说明缘起性空,变幻穷的情况,藉此作为喻。实际上经所说的涵义,则是菩萨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真空,性空真(楞严经)、空不、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当弟舍利弗,向观世菩萨请问般若法门时,菩萨便以亲所证答之。 不异空就是说万法因缘所,其性本空;空不异就是说,其性虽空,不碍因缘和合,起万法。故不异。不异就是差别、相的意思,也就是不离,说明并离别有空,离空别有。进步说明,与空不是法,现象与本质不。譬如与波不,同是湿性。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就是能现的镜。空是性本具的真空,是性本具的妙。楞严经所谓、虚空、河、地 咸是妙明真中物。不但真空性与物质不,且与种种念,也是不的
15、,所以说: 受、想、识亦复如是。即有形之相,与形之相,都与性别。影虽多种,同为实相。总之,觉性如宝珠,五蕴如珠体所现的五。这就说明了空不,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是宇宙间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实相。我们在观、看念时,寂寂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处悟,便能彻悟空有不,性相不,体不,寂照不,逐步证理事碍、事事碍的法界了。三、本体分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灭、垢净、增减等相,相之相,正是当的本来。舍利:是诸法空相,不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萨告舍利: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故亦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本具的绝对体。此体离切虚妄对待诸法 我
16、、是、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空有,实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不灭的性,便知现前念念灭的,不是空华幻象,因不取不舍,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念佛之,执持句名号,念从起,声从出,从,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惑业,达到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门,毕竟不曾分家。四、妙分此分由体起,空切相。是故空中,受、想、识;眼、意;、声、味、触、法;眼界,乃意识界;明,亦明尽,乃死,亦死尽;苦、集、灭、道;智亦得,以所得故。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意六
17、根,、声、味、触、法六尘,名处。 根是能的意思,能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处的处即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对声,各有定所,也叫,是说根尘互相涉。眼界,乃意识界,即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所迷执的偏重,有开合的不同。中明,亦明尽,乃死,亦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明缘,缘识,识缘名,名缘六,六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缘死,所以叫因缘。明是过去世的始烦恼;是依烦恼所作的业;这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是在胎中尚
18、未成形,识叫名,胚胎叫;六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三岁时,不识苦乐,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四、五岁时,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是随业受;死是有必有死。这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死流,即从明缘,缘识,顺次相缘,以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因缘悟道,知死根本在明,故先灭去它。 灭就是尽的意思,明灭则灭,灭则识灭,乃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因缘流转,还灭门,了脱死,证辟佛果。(辟译为缘觉或独觉。)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所以说 苦、集;寂灭
19、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乘弟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出三界分段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今菩萨以般若观照,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菩萨六度万,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究竟。所以刚经说: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说:应所住,其。即不应住著于切法,清净。总
20、之,凡夫以菩萨,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乘法执之病,乃智亦得。修到这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死可断,亦涅槃可证,我法空,切著,便证在之境了。(智亦得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按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经所说:明,亦明尽;乃死,亦死尽,此中明及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死,亦即我空;亦明尽以及亦死尽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经说了许多字。此字是性空、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之解,便成断灭了。五、果德分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空相,证解脱之果德。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21、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证涅槃断德,断尽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上正等正觉 果超九界叫上,不偏叫正,佛同具叫等,遍知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诸佛共由之路。六、证知分此分说明由证果明了知。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神咒,是明咒,是上咒,是等等咒,能除切苦,真实不虚。 这故知的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实相之妙!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所不包,所以叫;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所不照;所以叫明;可拟,所以叫上;与伦,毕竟平等,所以叫等等。 能除切苦,真实不虚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 度切苦厄句前后呼应。七、秘密分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地。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因地微妙,不可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密语,所以向不翻,如果持诵,便能灭罪福,速成佛道。总之,般若观照是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切法不取不舍,住净,离相证实相,可度切苦厄,得真实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