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案 .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问答1 1、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据专家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其内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2、 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着眼于开放、 创新; 课程目标, 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 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
2、,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3、 “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区别:(1)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规定了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础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2) “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 突破了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
3、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4) “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需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规定。(5)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 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多元化评价建议,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6)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4、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4、、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 、 “科学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
5、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6、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语文
6、课程标准解读问答2 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一个“工具性”或“人文性”是无法概括语文这一复杂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 合作、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7、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
7、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 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
8、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其内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它的内涵。一是语文是民族的根,也是学生做人的本。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要通过教“语文”培育现代的中国人。 二是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过程。 语文充满形象与情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他们求知的渴望、钻研的精神、学习的劲头也就越强烈,效率也就越高。9、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学会审美,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 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9、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10、 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二十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是不可否认, 由于种种原因, 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 逐渐演变成单纯的 “题海战术” ,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 “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
10、思维, 影响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标”,淡化“训练” 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11、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 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11、问答3 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 才能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12、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强调“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这种课程是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
12、条件, 并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 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
13、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 应注意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要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14、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 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
14、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15、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 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
15、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 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16、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这次课程改革,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6、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问答4 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17、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改革作文教学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17、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小学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 不再从中心、 条理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19、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 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
18、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2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口试与笔试、单项与综合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
19、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21、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 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2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 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