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新贸易理论第四章、新贸易理论本章学习重点: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2、产品差别理论3、规模经济理论4、外部经济理论5、产品周期理论“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一、新贸易理论概述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按各国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从而使各国获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
2、,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资源禀赋),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以上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
3、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4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 。 传统贸易理论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其理论依据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但是,这些假设条件使这些理论对于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给
4、予科学圆满的解释,而且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些假设条件,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5 在上述前提下,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已成为必然。 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
5、“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6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非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利用成本差别而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它们为了利用与专业化伴随的规模经济从事贸易。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模报酬递增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谁生产什么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而不是资源禀赋和技术差别的产物。 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
6、论。“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7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7、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8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古典贸易理论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在以上理论前提下,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历史依赖产物。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
8、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9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正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是基于要素禀赋(包括技术水平)差异的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指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基于规模经济的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在逐步增长。因此,我们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是互补的,它们都解释了对方所不能解释的国际贸易某一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就越有可能是产业间贸易;两国要素禀赋越相似,越有理由认为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
9、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0二、差别产品:垄断竞争模型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60%,它正在取代传统贸易成为发达国家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来解释,新的理论因此而诞生。“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
10、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1行业内贸易现状:v工业国出口占世界出口3/4,其中2/3是向其他工业国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交换;v制造业产品交换贸易中有超过一半是行业内贸易v行业内贸易多由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间的企业内贸易完成;v工业国与非工业国间主要是以制造业产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额的1/3v工业国间的产业结构正在趋同v工业国集团与非工业国集团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
11、性治安防控工程”。12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指标:v1970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32.8%),最高的法国(78.1%),平均56.8%v1987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28%),最高的法国(83.8%),平均65.3%v1970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5.2%),最高的新加坡(44.2%),平均22.3%v1987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30%),最高的新加坡(71.8%),平均44.3%“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
12、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3可见:v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行业内贸易也不断增加。v1989年,美国动力设备的出口与进口之比达到99%,办公用品设备的进出口比是98%,其它电器、化工、通讯产品的进出口比都超过50%。v“行业内贸易”在许多国家都超过其贸易总额的50%以上。“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4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v50年代,多数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南北贸易)v60年代后,发
13、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v20世纪末,发达国家间贸易已接近全球贸易50%v2000年,发达国家间进口占全球48.4%,出口占全球46.9%v最高加拿大:全部出口的95%和进口的84%是运往和来自于其他工业化国家。v最低日本: 54%出口向其他工业化国家出口, 44%进口来自其他工业化国家。“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5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v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占绝对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必须从这
14、些国家进口。v战后,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v一些原来进口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业都出现这种情况。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6v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大量进口日本的汽车。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v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20世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几十年后,中国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欧美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家用电器:v美国1923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
15、90年代后,美国国内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v日本60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v90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7v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新贸易倾向不能用“资源禀赋”理论解释v发达国家资源比例相似,都属资本相对充裕国家,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性。v国际贸易在相似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要素充裕国家间进行?v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
16、资本相对稀缺国家,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v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v国际贸易新现象,需要新的理论解释“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8v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新特点,形成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v包括:弗农:“产品生命周期” 学说林德:“需求偏好”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同类产品贸易增加、发达国家贸易增加v“规模经济”理论(从供给角度解释)v“需求偏好”理论(从需求角度
17、解释)产业领先地位转移:v “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191、差别产品和国际贸易 产业间贸易:国际贸易将主要发生在工业国(具有丰富的资本)与非工业国(具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之间,即:工业国以制造业产品交换非工业国的初级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 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 随
18、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0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
19、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1 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商品。 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是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国际贸易。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的是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2产品的差异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水平差别是
20、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性,例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例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3 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便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
21、产生对各种质量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4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全部款式,这样可以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
22、该国可以从它国进口其他款式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可以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获益匪浅。 1958年,当欧盟或欧共体成员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被取消之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就表现的更为明显了。“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5产业内贸易的度量:产业内贸易指数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
23、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6v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v 节 项目v 8 各种制成品v v 85 鞋类v 851 鞋 v v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
24、塑料材料的鞋v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7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是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 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用于观察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在某时点的差异。(1)巴拉萨指数(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
25、-L指数)(3)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28(1)巴拉萨指数:美籍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 T=1- (X-M) /((X+M) 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即当X=0或者M=0时,T=1;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即当X=M时,T=0,该产业达到最大的产业内贸易。 T的取值范围为0到1,T越接近0时,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贸易 理论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