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安排在第七单元。课文通过两条线索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将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精髓,并指导学生写作。 根据教材分析,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懂得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体现了宋庆龄高贵品质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已经比较顺利,但领悟课文精髓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重要词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是:领会宋庆龄和樟树的共同点。 依据以上分析,我从下面三个环节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 1、建构樟树形象,体会生长特点。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樟树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这对于理解文本是很不利的,因此我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樟树的图片,直观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樟树长的很茂盛
3、,有的说长得很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观察枝干和树叶这两幅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枝干粗壮、稠密、绿得发亮等描写樟树特点的词语,紧紧抓住这些词语配合完整的樟树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樟树还会在哪些环境中依然蓬蓬勃勃。因为有了前面的直观感受,学生的想象有理有据,很好地达成了说话训练的目标。 2、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樟树可贵。 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要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回到文本中来,抓好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只是用多媒体简单地出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意在照顾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上课堂节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生对樟树香气永保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 但本文的精
4、髓是对宋庆龄同志高贵品质的认知体会,因此教学进行到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依然是浅层次的,而文本资源对于学生领悟文本精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第三环节要拓展资源,揣摩写法,延伸树香。 在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地址,一个是上海宋庆龄故居博物馆的网页,一个是教师自己的博客,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网页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全面了解宋庆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了关于宋庆龄简介的视频资料,学生们观看后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热烈的课堂交流:我心中的宋庆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现场还是从结果来看,学生的交流都是认真有效的。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而深刻地领悟到宋庆龄奶奶的高贵
5、品质与樟树的可贵之处是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 再次面对樟树,学生们说:我不仅看到了樟树,还看到了宋庆龄奶奶,我适时引导学生写话:你想对宋奶奶说些什么?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每个孩子都进行现场交流,所以我再次提供了教师的博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对话,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语文学科的根本,紧扣文本展开教学: 1、让电影、画面走进课堂,调动起学生各种感观协作分析,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情感。 2、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领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共同点,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突破了课
6、堂教学的难点。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2、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
7、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
8、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
9、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
10、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11、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丰富的内心、感受跳动的思想,揣摩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还是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顽强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
12、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
13、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
14、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顾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
15、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领会樟树体现的可贵品质及象征意义。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宋庆龄本人及其所在的年代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要学生单纯从课文樟树的描写去体会宋庆龄身上的樟树精神着实有点困难。为了让他们真正读懂课文,就
16、必须让学生知道其人其事,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 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有机地融合课内课外知识,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 下面,我要主要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插图及网络图片,让学生与国母宋庆龄跨越时空见面,重点介绍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美满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为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可介绍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板书课题,重点理解“故居”的含义、为“龄”字正字音、明字形。 通过指名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
17、正音。 接下来,我将从两大方面展开教学: 1、伟大不弃平凡引起好奇 出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并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游客在瞻仰宋庆龄故居时又总爱与樟树合影,借机随文识生词,领会“瞻仰”与“崇敬的心情”的关系。制造“对立”,即平凡的樟树和伟大的国母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无疑,这样的写法能激发读者往下读、深入读的兴趣。 这是茹志娟在行文时的巧妙之处,可以此文为例,建议学生在日后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也借鉴这种写法,制造“对立”“矛盾”,引起读者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 2、“爱”她何必明说借物喻人 (1)树的宝贵 出示第四自然段,体会“蓬蓬勃勃”的外形美,应关注以下两点: 一
18、是抓住关键词语,从“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稠密”(随文识字)、“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个自然段。 二是拓展说话,在领悟关联词“无论总是”的基础上,结合樟树“四季常青”的特点,想象:无论是在的春天,是在的夏天,还是在的秋天,或者是在的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出示第五自然段,体会“香气拒虫”的内在美: 我将引导学生在对比樟树和别的树木之间的差别中进行阅读。从“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怕”等词语领会别的树木对虫类的侵蚀没有抵抗力,只能任由虫类腐蚀全身直至死亡而手足无措;而无论什么情况却没有任何虫类敢靠近
19、樟树一步。原因就在于樟树有“永久保持”、始终“不变”的香气,抓住关联词“即使只要就”,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好第五自然段,应该包含对别的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气,对樟树却是无比崇敬庄重的语气。 (2)人的品格 介绍宋庆龄的小故事,出示资料: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敌人因她英勇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引导学生体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其实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写樟树,其实就是宋庆龄。赞美樟树,就是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以此文为范例,可以培养学生另一种能力,那就是领悟“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要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精神,逐步将学
20、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感受“借物喻人”所体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并逐步受其熏陶。 我的板书设计将根据文章的脉络分为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宋庆龄不愿搬家,结尾总结游客合影留恋,中间部分分述外形美和内在美。并突出“蓬蓬勃勃”和“可贵”这两个关键词。 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拓性:继续搜集宋庆龄的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
21、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
22、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
23、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
24、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
25、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
26、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
27、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
28、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
29、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第 19 页 共 1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