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docx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匹马跑过草原 被诗人捉住 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 骏马 死掉的马 于坚便条385 请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能扣住物与词、世界本真和文学的关系来说即可。 引入于坚的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 一、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全文。并在读完以后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教后记中补充学生答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
2、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采用对比的手法。 二、全文中,更多的笔触是在写云南冬天树林中的景致,阅读这些段落,思考品味这些写景与我们以往所读过的景有什么差别?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朗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明确:林中丰富的形、色、光、音 黑蜘蛛 鸟 蚂蚁 光及暗中的形、色、光、音
3、(于坚)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致。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 三、这是以怎样的视角来写的? “躺在那儿”一种动作、一种视角、一种姿态 为何要采用这种视角? 朗读P80“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一节、P79中关于“落叶”的文字。 思考:1、本质上加双引号有何意味? 我们平时抹去了所有的细节,只用空洞的“落叶”这个词代替。因为“文化”的缘故,“传统”的缘故,“人之常情
4、”的缘故,我们提起落叶时总是会想到很多,我们可能会伤感,会寂寞,会孤独,会悲观,但是作为落叶本身,其实我们知道得实在很少,我们所有文化和审美的习惯,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获得和知识的贮藏积累,但同时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他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和言说以外的风景。 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试在书旁作简要点评,并交流。 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躺下去掉人的自高自大,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裕的地位,
5、更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真正像走进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四、朗读文中最后一节,说说在和在着的区别。并总结全文。 这一小节写了树叶的两种姿态: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是指党人放低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2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理解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是重点。 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是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写景的方法比较特殊,学生读起来有一定
6、的困难,因此,要搞好预习,还要与其他写景的文章做对比。 比较 体会 点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尽量避免主观, 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二、简介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
7、等。 三、检查预习,阅读文章。 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四、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47)细腻的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814)写真正的走进自然,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五、掌
8、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1、朗读第5自然段。 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 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 “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 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 月光如流水一般
9、,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 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
10、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 第二课时 一、理解独特的审美体验 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 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二、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
11、”,“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正是由于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3 第一课时 导入 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停几秒,提问学生)你心中的冬天的树林是怎样的?(展示图片)我们已经预习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云南冬天的树林很我们心中的冬天树
12、林一样吗?(不一样)那究竟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 简介 于坚,青年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 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文本研习 1、云南的冬天和我们想象中的冬
13、天是一样的吗?我们心中的冬天在于坚笔下是哪里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阅读1-2节,划出关键的语句 于坚笔下的云南的冬天是和北方的冬天相对的 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是暖和的,是无需“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的。(具体内容见第一节) 2、那么,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那里可以看出? 第三节“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 3、在哪几节写了云南冬天树叶的死亡?阅读这几小节,划出他们的关键句 第四节,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不好找,可根据后几节的关键句提示) 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第六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
14、细节 第七节,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强调细节) 4、通过关键句的查找,我们可以发现关注的是个体树叶的死亡。那么云南树叶的死亡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阅读第四节,划出相应的语句回答 云南:“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 “死,永远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 北方:“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 “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个季节的结束” 在北方:落叶以“集体”的状态出现,与季节相关; 在云南:落叶则是每时每刻,但又是“个体”的,非季节的。 5、 (1、一片叶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学生齐读
15、第五节) 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 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2、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写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的? 细节描写 (3、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树叶的落下? 冷静而客观 6、“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 “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 探讨: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冬天,就想到寒冷;一提到落叶,就想到死亡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冬天的树林 云南 冬天 树林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