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测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生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生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2、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板书课题) 二、同学结合注解了解,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三、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鸡毛掸子玉簪花骊歌花圃抽屉雇车咻咻哭号 听写:肿胀狼狈栅栏包袱廊檐徘徊 四、同学跳跃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自身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A花(结合同学的发言可让同学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 B毕业典礼 五、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同学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局部(指名回答)。-
3、理清课文脉络。 六、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局部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与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繁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同学注意揣测下列语言的含义: A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B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这一段中除了对父亲进行动作描写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这一段中的父亲的几句话和后文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大家看着课后练习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与之相照应的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摘录精彩发言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4、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与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恬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身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同学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出示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与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恬静 二、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逼着
5、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摘要板书) A殷切的希望B严格的要求C温暖的关怀D热忱的鼓励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生长的足迹吗(板书;生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同学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 A六年后我的当上同学代表B再也没有迟到C能做许多事D生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
6、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和其作用吗?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三课时 一、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逾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同学在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同学自由发言后,引导同学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给同学朗读同是表示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著),让同学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三、说说自身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7、1、故事要求:注意表示充溢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笞下生长,叙述好自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四、整理自身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生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我不想(渴望)长大 教后小结: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同学鼓励同学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同学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和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同学叙述自身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
8、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缺乏之处:在进入“生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和时抓住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 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
9、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10、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阿波罗11号”飞船
11、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
12、工作、登上飞船。 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
13、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
14、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
15、结: 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
16、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文
17、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
18、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3 l.知识与能力: 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
19、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X,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设计导语: 简介我国三步实施的“嫦娥奔月计划”(绕、落、回)。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
20、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2.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 时间要素 3.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 (
21、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四、再读课文,交流合作: 1.再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快速获取信息。) 2.小组交流: (1)准备升空 1969年7月16日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飞向月球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成功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开始工作 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
22、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2)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精确。)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明确: 检查登月器;采集月壤和月岩;树立纪念碑;安装电视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安装激光仪;安装月震仪;插星条旗;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五、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科学无国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
23、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2.我们中国在迈向太空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交流我国航空航天方面成果,了解我国几位航天英雄。) 六、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联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七、课堂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四十
24、年,而我国也在实施奔月计划,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八、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二(315):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三(1618):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4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
25、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
26、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5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
27、的综合性学习中。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
28、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
29、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
30、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
31、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火箭名称和飞
32、船分别叫什么?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展示各小组中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
33、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X。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4、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
35、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
36、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
37、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星空奇观 月球之谜 中国航天 登月计划 阿波罗之旅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
38、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
39、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40、初一语文公开课教案6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局部,课文节选自后一局部,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塑造了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洁童心的突出表示。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
41、”,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示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身手给白地看”来抚慰“我”,表示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溢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小朋友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示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