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doc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5、完成“练习五”第3题。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6题。(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高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2)学生练习。2、完成“练习五”第5题。在规定和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四、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8题。(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9题。方法、步骤同上。3、小结。第二课时:用口诀求商
2、(二)目标使学生能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一、基本训练1、口算。105= 62= 43= 46=153= 55= 123= 23=36= 55= 35= 122=63= 186= 84= 305=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2、口答。(1)3个6是多少?(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18里面有几个3?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1、揭示课题。根据乘法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完成“练习五”第10题。(1)出示第10题挂图。请学生们说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A、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B、说说在算式中各数
3、所表示的意思。 C、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D、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完成“练习五第11题。(1)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说说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A、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B、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意思。C、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什么样的关系?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有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
4、几个分一份时,每一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12题。(1)出示第12题插图。提问:商店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2)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3)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4)完成第(4)题。2、完成“练习五”第13题。(1)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2)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从表中摆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六、 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第一课时: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
5、过程。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
6、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
7、别线段)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8、师小结过渡.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5、全班交流。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
8、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3、几条方向
9、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六、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学画、量线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
10、得了线段有长有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学画、量线段师:请大家猜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1)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2)演示,直观感知。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
11、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3)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2)演示,直观感知。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3)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
12、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第三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进
13、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线段?二、新授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
14、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2)看刻度尺回答:A、“0”在哪儿?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1、“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
15、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5、“想想做做”第5题。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6、“想想做做”第6题。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第四课时:认识米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16、米。(板书课题)二、新授1、认识长度单位“米”。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D、学生齐读两遍。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17、(3)量一量教室的长。(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填写。(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2)集体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
18、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四、总结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2、实践活动:量一量教学目标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到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认识尺1、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二、用学生尺量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1)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长方形纸,并填在书上。提醒:在量时应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3)组织讨论:通过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苏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